熊冰洋,姚盛涛,王胜权
(安顺市植保植检站,贵州 安顺 561000)
水稻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万hm2左右,白背飞虱是安顺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白背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昆虫,可以通过成虫、若虫刺吸水稻汁液危害,受害植株叶片发黄,严重的整株枯死;穗期危害导致抽穗困难,抽穗后危害导致千粒重下降、秕谷增加;同时,白背飞虱能够传播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为安顺市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介绍了安顺市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从安顺市水稻白背飞虱发生情况(表1)看出,2016—2019年发生面积分别为1.08万hm2、1.32万hm2、1.12万hm2、1.32万hm2,4年累计发生面积4.84万hm2,年平均发生面积1.21万hm2,平均发生程度2~3级。白背飞虱危害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一般百丛虫量600头左右,最高达1 900头左右,导致部分地区稻谷减产,造成的危害面积与程度居各类水稻虫害之首。经监测,安顺市水稻白背飞虱初始虫源主要从外地迁入[1],1年可发生5~6代[2]。
白背飞虱是安顺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每年4—10月均有发生,其中5—7月危害较为严重。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刺吸汁液,导致稻叶发黄、稻株矮小、不能抽穗等,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白背飞虱属典型的r-对策害虫,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殖能力,易爆发成灾,严重时可引起稻株瘫痪倒伏,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危害水稻,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
表1 2016—2019年安顺市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面积与程度
防治白背飞虱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防治上,首先要充分利用农业增产措施和自然抑制因子,创造不利于白背稻飞虱发生而有利于水稻增产和天敌繁殖的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虫情,合理使用农药,真正做到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数,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严密虫情监测,确保准确测报。根据白背飞虱常年的迁飞规律,严格按照《贵州省稻飞虱监测技术规范》[3]进行监测。适时开展系统调查,掌握白背飞虱迁飞和发生动态,做到灯下、田间调查相结合,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强化信息传递,及时发布虫情预报,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选择抗(耐)虫水稻品种种植是预防白背飞虱的重要途径,对易感病品种应尽量避免在老病区种植,结合安顺市水稻生产实际,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中优808、F优993、奇优801、江优9527等优良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增施有机肥料,施足基肥,巧施追肥,使各生育期和长势符合正常、健壮的标准。优化稻作制度,培育健壮秧苗,实施规范栽培,合理布局水稻种植时间和空间格局。
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市。加强稻鸭共养、稻鱼共作和稻蛙共育等生物防治。适当调整稻田周边的环境,种植益于白背飞虱天敌(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等)生存的万寿菊、香根草等生态调控技术,营造天敌生存的适宜环境,发挥天敌的控虫作用。合理应用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黄板等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操作性强和可大面积防控的优点,仍是当前白背飞虱防治的主要手段。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科学用药,可选用40%吡蚜·呋虫胺WG、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20%呋虫胺悬浮剂、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等[4]防治,为延缓白背飞虱的抗药性产生,防治药剂须合理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