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栽培待后贤

2020-07-20 16:26党明放
中华书画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楷板桥行书

党明放

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

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郑燮题画《八畹兰》

郑燮,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生于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市)城东门外之下甸,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日寅时,享年73岁,葬于兴化管阮庄(今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

郑燮幼孤家贫,父立庵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市)设馆授徒,郑燮随其学,应科举依次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先后官山东范县及潍县令,后以病乞归。据清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载:“去官曰,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返扬之曰,诗人李葂(啸村)赠之以联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人张维屏《松轩随笔》云:“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郑燮诗词清新淳朴,激昂慷慨;家书情真语挚,悱恻动人。书法遍习诸体,创“六分半书”,熔铸众体,与金农漆书、黄慎草书、杨法篆书并称“四绝”。绘画多写兰、竹、石,世称“板桥兰”“板桥竹”“板桥石”,自称“郑兰”“郑竹”“郑石”。

郑燮仕宦之前之后均居扬州卖画,尤其是弃官重返扬州后,作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与来自六省九府十三州县的书画家金农、李鱓、高凤翰、黄慎、汪士慎、高翔、罗聘、李方膺、边寿民、华喦、李葂、杨法、陈撰、闵贞等异军突起,啸傲士林,扛鼎墨林,足可北抗京师,南媲吴门。

一、郑燮书法

郑燮初学书时刻意有所取舍。雍正六年(1728)春,与陆白义、徐宗于读书天宁寺,默写《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全篇,后合装为《四书手读》。他在《四子书真迹序》中写道:“黄涪翁有杜诗抄本,赵雪松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郑燮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圆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他喜欢黄庭坚书之劲拔,而不屑赵孟頫书之滑熟。

郑燮若以诗文与书画相比,当以书画为第一;若以书法和绘画相比,则以书法为第一。当年其寓居扬州时,曾写诗给篆刻家和刻竹家潘西凤:“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从他后来的书画作品看,此言并不为过。

郑燮书法既学帖又学碑,博采诸家之长。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云:“板桥初学晋帖。雍正辛亥,书杜少陵《丹青引》横幅,体仿黄庭,后乃自为一体。”郑燮在《署中示舍弟墨》自道:“字学汉魏,崔、蔡、锺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在帖学方面,他多次临摹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怀素《自叙帖》、虞世南《破邪论序册》、颜真卿《争坐位帖》、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李邕《云麾将军神道碑》,以及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传世书作。还专程赴镇江焦山观摩《瘗鹤铭》。从现存文献资料看,郑燮曾先后搜集到6种《兰亭序》的刻本,乾隆八年(1743)七月十八日,他作破格书《跋临兰亭序》道:“黄山谷云:世人只學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以己意,并无所谓蔡锺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故作此破格书以警来学,即以请教当代名公亦无不可。”

清人阮元《广陵诗事》载:“(郑燮)少为楷法极工。”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也说:“(郑燮)楷书尤精,惟不多作。”从目前资料看,郑燮传世楷书稀少。尽管我们尚难见到他参加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的科考墨卷,但从其早年数幅楷书作品面貌推测,他当年在摹习馆阁体上是绝对下过苦功的。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秋,于京师瓮山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二十七日,小楷《范质诫子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功底扎实深厚。雍正十二年(1734),其小楷《秦观水龙吟·春词》册页,这件作品距他日后赴京会试仅有一年多时间,可以看出是从欧体人手,持笔周正,四面停匀,但结体不够开张,缺乏洒脱意趣,尽管如此,也不失为郑燮小楷馆阁体的代表作。郑燮在给方超然的诗中曾这样写道:“苍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他认为馆阁体这种官场书体太受约束,影响书法艺术的个性发挥,故他在金榜题名后,便离开馆阁体,转而醉心于自我书体。但偶尔也写楷书,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8岁时为镇江焦山藏经楼所作楷书“藏经楼”(镇江焦山藏匾额),字体气韵通达,楷中寓行,为精品之作。

郑燮“六分半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30岁之前,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其家庭遭遇了太多变故,又为生活所迫,接续父亲真州教书。尽管过的是“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的生活,但为了功名,还得习书,小楷师锺繇,大楷师欧阳询。而以后所谓的“创为真隶相参之法,杂以行草篆”,在当时,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笔墨游戏之作。31岁至45岁,即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二年(1737),他转而扬州售字卖画。其行书主取苏轼、黄庭坚,再由黄庭坚而《瘗鹤铭》,再变体而篆、隶,行款则取唐人颜真卿《争坐位帖》。清人李玉共棻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称其“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雍正八年(1730)五月,郑燮作行书《贺新郎·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上海博物馆藏);雍正十一年(1733),他在小海为父亲挚友朱子功所作行书《恭祝子功八十二寿》寿序通屏(江苏大丰县文化馆藏);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七,为西峰贤弟书作《道情十首》词卷(广东省博物馆藏),卷后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于同治九年(1870)冬至前一日所作跋语:“板桥书道情词,余屡见之,词亦不尽同,盖随手更易耳。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俱流露于词中。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即板桥亦未能造此境也。”又作行草书《赠潘桐冈》(广州市美术馆藏),虽年代不详,但随意流畅;行书《菩萨蛮·留春》(广州市美术馆藏),行中多隶,隶中有篆,初步具备“六分半书”风貌。另有两幅年代不详的行草书,一为《道情十首》词卷(广东省博物馆藏);一为节录《怀素自叙帖》(天津博物馆藏),行笔随意,笔墨潇洒。还有一幅比较著名的行书《梅庄记》(扬州博物馆藏),布局规整,行中多楷。草书《卢延让苦吟》(上海博物馆藏)、草书《陆仲园<满江红·赠王正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当属早期作品。

猜你喜欢
小楷板桥行书
陆海之纵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板桥善诵
板桥河
书画名人汇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