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草辫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7-20 03:22邹力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摘  要:作为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莱州草辫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莱州草辫工艺品精美细腻、自然宁静,然而随着机器化生产时代的到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莱州草辫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严峻,结合数字化手段的保护刻不容缓,而具体操作仍面临各种问题。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莱州草辫进行项目建档、宣传与传承。新的数字化手段不断融入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将变得更加有序、系统,确保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莱州草辫的工艺;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宣传;数字化传承

一、莱州草辫的溯源

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的农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莱州市志》中记载,一千五百多年前,沙河一带的农村村民受发辫的启发,用三股光洁的秸秆草编成人字纹的草辫,后人以此技法编织草帽,因此也被称为草帽辫。明代时期,这种技法在国内被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草辫工艺品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因此大量商品出口国外,成为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19世纪50年代,草辫商人在沙河一带聚集,坐庄收购草帽辫,由烟台、青岛、天津装船外运,不到五年,沙河便成为全国草辫生产和出口的中心。经沙河运至青岛、烟台而输出海外的草辫价值折合白银为:1904年约150万两,1905年约340万两,1906年约430万两,1910年约1300万两。1915年,我国草辫的四种著名品类——沙河白、沙河黄、沙河锯条、莱州花——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特别奖,被誉为世纪最优质的草帽辫[1]。

二、莱州草辫的工艺

(一)传统草辫工艺

莱州位于我国东部,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为草辫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背景。莱州草辫有用三根秸秆编的,也有用五根或七根来编的,花样繁多但编法基本相同: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通过压、挑等动作,将麦秆上下左右穿插变换,编成花样各异的草辫,技艺高超、产品精美。用草辫制成的传统工艺品一般有草帽、篮子等,20世纪50年代又增加了玉米皮编制的篮子、杯垫、坐垫、手提包、席子、盒子、门帘、拖鞋等,以及麦草编制的贴画贴盒等。近些年来麦草和皮革结合使用的编织品试制成功,也被广泛生产,自1983年至今,莱州草辫获得9项国家级奖项和15项省级奖项(如图1)。

(二)现代草辫工艺的创新

草辫产品因地域的不同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古时交通不便,跨地区信息交流困难,地理性编制特征比较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域间技术的相互交流愈发便捷,编制技法相互融合逐渐缩小地域间的编法差异;随着交通更加便捷,编制材料也不再局限于玉米皮和麦秆,甚至有将国外进口材料用于编制草辫中。

草辫与木制品、金属配件等材质的结合使草辫工艺品的品类更加丰富,木制品与金属配件的添加为原本细腻精美的草辫制品增加了粗犷原始的特色,柔中带刚、质朴又前卫,增添了时尚感,尤其是结合木制品与金属的草编包与提篮非常受年轻人喜欢。

草辫与皮质和塑料制品的组合使草辫产品更加休闲时尚:皮制品与草辫的结合使草辫制品更加时尚化和高雅,甚至产生中西结合的异域之感;而塑料制品的加入使草辫产品更加年轻化、更加轻盈休闲。

布料花卉的增加使草辫制品更加活泼艳丽,近些年来草辮制品广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搭配丝质、呢绒、棉布等制成的花朵的提包、提篮等成为年轻女性追捧的时尚单品。草辫制品搭配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花卉后,质朴中增添了柔媚,更加个性奔放、艳丽夺目(如图2)。

草辫与石头、贝壳、拉菲草的组合犹如锦上添花,使原本质朴纯粹的工艺制品更加细腻精致,在工业化产品充斥整个市场的环境下,草辫与自然产物的结合凸显出自然、宁静的格调,更显品位与低调的奢华。

三、莱州草辫的生产现状

(一)草辫工艺品的应用范围

草辫工艺品的应用范围可大致分为两种:实用性产品和观赏性产品。人类造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因而实用性的创造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它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创造以实用性为基础展现了淳朴的生活气息,满足生活需要的设计目的,塑造了质朴、清新、真实的风格。这种设计既服务于生活,又为生活增添艺术情趣,而设计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工艺品在文化和艺术上的风格和特征[2]。

(二)草辫工艺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草辫作为一种手工艺产品,其生产目的在于艺术表达,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提升审美品味。这与目前经济市场的工业化生产产生了矛盾,在当前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背景下,草辫这种从选材到后期加工完全依靠手艺人的手工艺品,背后的劳动成本相对来说非常高昂,导致其产出少、销量低、传播不够广泛。对于手工艺人来说,依靠草辫养家糊口十分艰难,商业生产与之相比,相比能够更快地带来经济效益,纯手工行业因此日渐凋零,只有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才能挽救草辫手艺并将其传承下去。

草辫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珍贵。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精神文化的结晶,其精神内涵价值远高于其物质价值,但是草辫的生产成本低廉,制作过程费时费力。青年人群鲜少学习从事手工艺行业,传统手艺人技术难以传承,因此草辫工艺日趋衰落。

草辫制品市场定位与机器化生产间存在着矛盾,由于草辫制品是纯手工制品,其中包含昂贵的劳动成本与时间成本;机器化生产更加便捷高效,其生产的产品因此也更加便宜,更容易满足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承受力。在古代由于没有机器生产的竞争,草辫制品的地位不可替代,但在现代,草辫工艺品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渐被替代。因此其物质性质不再具有竞争力,草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性才是其竞争力所在,也是需要被重视和保护的重点,而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难以对草辫工艺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传承,因此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对草辫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四、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的一种保护形式,而受实践经验与技术的限制,数字化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内涵。这种手段是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式还是作为其保护手段并没有得到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道: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应是对其生命力所采取的各种传承与保护措施。由此可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维持其生命力,如何检验数字化保护手段是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命力是问题所在。现阶段,从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料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强调数字化手段中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实践方法,忽略保护原则和原理;二是强调技术保护方法,提出各种技术保护手段却没有具体的保护方法;三是重视物质的保护而忽视了精神的传承;四是建立了各种保护规范但没有结合数字化保护中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

五、莱州草辫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措施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书中提道:通过录像、文字、数字化多媒体和录音等各种新方式、新技术的应用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即要真实且系统地记录下非遗项目的各个环节,并为其构建专门的数据档案库。

(一)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莱州草辫进行项目建档

建档是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第一步。首先是收集与莱州草辫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图片,将其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在数字化档案库中;二是将莱州草辫的手工艺品、制作环境、材料和工具用数字化音像、文字、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将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动态式管理莱州草辫的发展传承过程,全方位、立体化清晰地记录资料。数字化建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应用广泛、存储灵活、播放迅速。

(二)数字化手段对莱州草辫的宣传

数字化宣传是数字化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的第二步,以数字化手段建档保护为基础。和数字化建档不同的是,数字化宣传将数字化展览、展示与展演当做项目宣传方式,宣传的对象有项目传承人、外来者,也有项目拥有人,宣传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

拍摄专题纪录片记录莱州草辫编制过程,对草辫手艺人进行专题采访,全方位记录拍摄草辫的前世今生,并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台进行传播,扩大公众对莱州草辫的了解。

由于机器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手工艺品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这导致非遗手工艺品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被替代、逐渐从市场消失,人们对其了解的也越来越少。要传承与保护非遗手工艺品,恢复其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使非遗手工艺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唤起群众对非遗手工艺品的热情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电商交易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其传播速度快、选购方便等特质深受年轻人喜爱,非遗手工艺品的振兴需借助网络交易市场。

在网络营销方面,可借鉴故宫天猫旗舰店,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保留传统手艺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又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将莱州草辫工艺品赋予现代时尚元素。由于草编工艺品原本的生产范围就适合市场,例如服饰用品中的草帽、提包、提篮,近年来草编元素盛行,莱州草辫可借此趋势宣传我国特有的、传统的流行元素,而家居用品中的席子、门帘、坐垫等也是非常适合销售的产品。首先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例如在新浪微博建立莱州草辫的官方微博号,每日推送莱州草辫的相关科普,适时推送莱州草辫的手工艺品图片,并附带网络店铺地址方便购买。甚至可以与当下时尚品牌联名推出传统与时尚结合的限定款刺激消费。通过以上方式的营销使莱州草辫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引起大众的关注与兴趣,勾起大众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心,非遗手工艺品的生命力将渐渐被唤醒。

(三)数字化手段对莱州草辫的传承

当莱州草辫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多时,开展专题讲座、公共展览,并在网络上发布学习讲座。使观看网络教学视频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报名参与兴趣班学习,拍摄莱州草辫手艺人的教学视频发布到各种学习平台之上,使更多感兴趣的群众参与到制作当中,使莱州草辫的技艺得到广泛传承。

六、未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趋势

虽然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手段在国内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数字化保护手段逐渐从一种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转变为从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逐渐从硬性保护演变为生命力的延续,单项、平面的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数字化建档过程正朝着本质、综合、立体的数字化建档过程发展;宣传过程从单纯审美性、知识性朝着全面传承性与文化性方向转变[3];新的数字化手段不断融入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将变得更加有序、系统,确保了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七、结语

大众传媒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手段与媒介能够最大化地提高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又凭借其多样的媒介形式提供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满足手工艺传承的多种需要,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媒介以保护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獻:

[1]李宗伟.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1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

[2]曲婷.山东莱州草辫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兰昱.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J].艺术评鉴,2017(19):177-178.

作者简介:邹力,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AR技术在传统民间家具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