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刘深深
摘 要:中国绘本的民族性探索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面对庞大的中国儿童读者群,如何利用绘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达民族性精神的同时,还能做到创新,需要认真思考。绘本的民族性探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也应该落实在对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探求当中。随着高科技的加入,绘本不仅在视觉呈现效果上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提供全新的互动感受,赋予传统故事以新的意义。
关键词:绘本;民族性;探索途径
近年来,绘本行业欣欣向荣,不论是在出版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均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局面。尤其是原创绘本,发展迅速各类专业人士纷纷涉足绘本行业,例如:成人文学作家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极大地促进了绘本原创故事内容的丰富性;专业的画家亦在绘本创作中小试牛刀,积极推动了绘本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科技工作者则试水绘本科普读物,有效增进了绘本知识读物迈向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各大艺术院校的插画和绘本专业的开设,则有力地为绘本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绘本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一片繁荣中,绘本的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例如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传统文化正日益受到更关注,越来越多的绘本创作者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和内容,各类传统的文化元素被应用到绘本故事或艺术设计当中。但在探寻本民族傳统文化的同时,绘本创作题材和内容也出现了“扎堆”现象。近年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绘本频频出现,如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节气旅游绘本》等;关于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绘本也屡见不鲜,如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的四季书法课》、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字是画,画是字》等;而关于中国传说《山海经》、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绘本亦层出不穷。在“当当”仅以《成语故事绘本》为标题进行检索,就有多家出版社出版数十个不同版本。这表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绘本内容及设计转化上的低层次和局限性。如何做到深入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从多方思考、勇于创新、寻求多变,是当下最需要关注的课题。
二、绘本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路径
(一)把握民族文化精神,拓宽内容创作思路
传统民族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若想拓宽创作思路,形成原创作品,必须从挖掘文化内涵、抓住民族精神内核入手。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性,从敬祖爱国的家国情怀,到崇礼重德的价值取向,再到贵和执中的思维方式,进而到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感人至深。从家国层面倾情奉献到个人修身处世“比德与玉”,都可以探索。从哲学方面追根溯源的深沉到艺术范畴怡然自得的随性,元融通达之处皆可以“拿来”。这些精神内核,既拥有农耕文明最真切、最务实的内在,又包含东方最优雅、最奇幻的外在。
故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只要故事内容能包含该精神内核,绘本故事就可以跳出照抄照搬现成的传统故事、传说等,形成原创的新故事。比如原创绘本故事《团圆》就是如此。通过对一家人如何度过春节的生动描绘,将中华民族传统而朴实的“家”文化、现代生活内涵,以及儿童微妙的情感,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了起来,包含浓浓的人情味,自然而细腻。平实自然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宛如一幅长长的中国画卷,将亲情的意义娓娓道来,清新隽永。
(二)展现地域文化传统,凸显改编故事新意
传统中国故事并非不能“拿来”,只是需要避免跟风盲从和不加辨析的盲目照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山海经》、节气以及中国文字,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众人较为熟知的一部分。一方面,这些故事并不能完全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故事反复出现,也容易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因此寻求新的方向和个性化创作,才是正确的方向。中华文化由多个地域文化组成,每一个地域文化又包含自己的民间传说、名人传说,从身边传说故事入手,进行改编,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因此,在创作前,系统梳理本地区地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各种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同时核查有无类似出版物,就会获得很多新的题材和思路,避免同质化竞争。
当然,在对这些故事进行“拿来”主义的同时,需要进行改编,为其注入新的创意。比如,讲述中国非遗皮影故事的《影子爷爷》,就是用神奇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比如,根据《庄子》中的“尾生抱柱”改编的绘本《尾生与金鱼》,将“守信与利他”这两种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原著中那个悲伤的故事添上了温暖美好的结局。
(三)融合传统艺术形式,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绘本的民族性探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也应该落实在对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探求当中。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不论是古朴生动的皮影,还是酣畅淋漓的水墨,又或是风格独特的剪纸……都能给现代绘本的形式设计带来灵感。单纯追求民族艺术形式不注重内容肯定会落入“为审美而审美”的陷阱,但恰如其分的民族性艺术形式能赋予民族性的内容以更鲜活的生命感,使两者相得益彰。信宜出版社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漏》就是如此。该故事利用水墨进行创作,生动有趣。作者在墨汁的浓淡深浅之间自由挥洒,将一种“误会”带来的幽默发挥到极致,传神地将老虎和小偷的狼狈景象表现了出来,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小小虎头鞋》是非遗文化遗产图书大系中的一本。作者借助陕北“非遗”项目“剪纸”形式,鲜明地将陕北民间穿虎头鞋这样的传统民俗呈现在读者眼前。整本书的剪纸风格粗犷豪放、造型古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芳香的泥土气息,将故事表现得活灵活现。
(四)传达现实主义精神,提升情感共鸣程度
《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出版商巴里·坎宁安一直认为:“作品与生活之间的纽带非常重要”。通过绘本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发展,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其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一味地关注历史或是奇幻的想象世界,无助于孩子的成长。现实主义精神并非不允许虚构,即使是带有一定夸张幻想成分的作品,一样可以通过合理的共性情节来展现客观的现实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绘本必须对现实世界进行呼应,从而成为孩子了解自身、学会成长、收获改变自己人生力量的重要途径。
《翼娃子》是原创绘本中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全书通过“聚焦于翼娃子一天平淡而琐碎的时光,描绘了来自农村的翼娃子一家人在都市的异乡生活”。清新细腻的水彩将忙碌的“新都市人”的日常表现得真实而感人。同时,还树立了“中国父亲”的典型形象:用自己的辛劳一力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在静默平凡中传递出无言的爱。在全书的画面中,父亲的正脸仅出现在封面上,其余部分都是他的背影,“这或许是作者的无意识,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无意识”,却恰是民族性的最好体现。因此,该绘本对“父亲”一词如此真挚的诠释,引发了读者高度的共鸣。
(五)注入现代科技知识,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传统故事在宣扬民族傳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当下儿童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这一代儿童从小接触3D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各类人工智能产品,若一味强调传统表现方式和视觉形式,会降低他们的体验感受。只有积极将新知识与科技融入进来,才能增添新的阅读启迪与视觉享受,进而调动儿童的参与度。
优秀绘本《盘中餐》就是如此,融现代科普知识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为一炉,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主线,用细腻的图画详细展现了稻米的成长过程。一方面普及了现代农业知识;另一方面在貌似平淡的绘制中真切地传达了中国人对土地最深沉的爱恋。作品从稻米拼成的图画开始“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将中国民族的精神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奇趣 · 自然系列》科普图书,采用当下流行的增强现实AR技术,融合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于一身,赋予故事新的视觉技术手段。将静态画面与立体影像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视觉感受。
可以想见,随着高科技的加入,绘本不仅在视觉呈现效果上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提供全新的互动感受,赋予传统故事以新的意义。故此,加速研究各类最新技术,如AR等,会对绘本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语
民族性绘本探索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认同”,而“认同是建立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冲突基础上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与此相适应,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使其成为民族最核心的自我——文化,必然诱发国家层面的认同危机”。故此,绘本创作者只有努力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核,构建出具有自己民族性的绘本,才能真正为当下中国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立杰.对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创新发展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25):22-23.
[2]陈旭红.原创绘本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创新发展路径[J].出版科学,2019(6):39-43.
[3]曹海峰.受众需求与文化认同——试论国产绘本的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17(11):21-25.
[4]丁洪玉.少儿图书出版领域的新变化——从2019年书展看少儿图书出版[J].传媒论坛,2020(2):120-121.
作者简介:张毅,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刘深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