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布局疫后新趋势

2020-07-20 16:30于佳欣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7期
关键词:供应链疫情

于佳欣

疫情是人类的灾难,但也给全球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次疫情的经历能给企业敲响警钟,也有可能推进全球建立一个更加灵活、可靠、抗冲击的供应网络。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扩散的当下,全球供应链所受冲击成为舆论热门话题之一。

重新布局趋势

全球供应链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从疫情发生至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根据美国邓白氏(Dun& Bradstreet)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财富》1000强公司中有163家在中国有一级供应商——直接进行业务联络的商家,另有938家在中国有二级供应商,它们给一级供应商供货。这意味着,如果某个产品只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出来,一旦出现任何状况,整个生产线将会受到影响。

如今,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仍令人心焦。疫情影响下,全球汽车、电子业、零售业、金融业,以及包括旅游和餐饮在内的整个服务业都受到了明显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认为,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可能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中国供给链按下“暂停键”后,冲击全球供应链某些环节;二是随着疫情蔓延,海外供应链梗阻与需求回落,反过来冲击中国产业链;三是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

牛津大学全球经济治理项目研究员杰弗里·格茨表示,全球供应链的拓扑学,即其形态、模式、连接将决定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供应震荡给全球生产造成何种影响。“真正的威胁在于生产停滞或将暴露出全球经济网络此前不为人知的咽喉点。”

设想一下这个情景:每个产品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都会经历原材料、加工、包装、运输、分销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可能包括海运、铁路、空运、陆运等不同方式。可以说,全球供应链相互交织,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其中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分析说,受到经贸摩擦等影响,已出现跨国企业重新布局全球供应链,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情况。“新技术革命推动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强化了供应链回归的趋势。这次疫情暴发,则加剧了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的趋势。”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凯利商学院教授高克·艾丁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此次疫情或将加速一个已经出现的趋势:全球制造商将增强风险意识,避免仅依赖单一国家的供应商,而是使供应基地多样化。

走向多元化、数字化、透明化

疫情是人类的灾难,但也给全球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次疫情的经历能给企业敲响警钟,也有可能推進全球建立一个更加灵活、可靠、抗冲击的供应网络。

在南加州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尼克·维亚斯看来,未来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整合会呈现出几个特点,比如更接近消费者需求所在地,供应来源更加多元化,低成本不再是唯一考虑因素,等等。

傅晓岚认为,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未来企业在布局供应链时会更加注重多元化、智能化和本地化,并且会更注重技术等无形资本的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上会进一步推动全球供应链更加具有韧性和灵活性,具有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她强调,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出,传统供应链管理降低了整个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未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系统会使供应链系统更加快捷灵活。

在增加供应链抗冲击措施方面,卢森堡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主任本尼·曼廷建议,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比如尝试双重采购和信息分享,企业要明确自己所需的零部件来自何处,以便更好地对冲风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发挥好作用。

那么,未来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调整,特别是多元化和本地化的趋势,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牛津大学教授戈尔丁说,自动化和3D打印技术发展、商品交付时间变短、商品个性化等因素,会促使企业到更接近市场的地方生产。尽管全球化趋势可能会在一些地方减弱,但未来全球化的重心会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因为这里有“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不断吸引全球投资,而且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抓住机会就能促进产业链进一步走向现代化、高端化。

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分析,在疫情冲击下,交易方式会从传统的纸质单据和见面交流转向线上完成,这一流程中对于数据共享、传输平台、保密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而中国在这方面有着不错的发展,未来如能继续加强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就能具备良好的条件。

就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冲击,黄群慧认为,一方面,对于关键产业、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核心企业,中国应促进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区域化;而对于一般产业、环节和企业,应促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

对此,傅晓岚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应根据产业附加值、重要性、本地粘连度、环保节能等因素,有规划地取舍和创造,比如千亿级的公共卫生医疗产品、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如远程医疗服务等,应该考虑加大发展力度。

同时,要围绕制造业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还要创造要素聚集环境,提升全球价值链吸附黏性。”傅晓岚说,通过加强研发设计能力、物流和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以及熟练技术工人的培训,并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跨国公司生产环节对本地要素的黏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中国要加快“引资补链”,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几千亿到上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

延伸

阅读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指出,各国政府应考虑对提供关键商品和服务的公司进行压力测试,类似美国和欧盟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银行所做的那样。测试应重点关注公司供应链的弹性。

曾出版《供应链设计与管理》一书的这两位作者David Simchi-Levi和Edith Simchi-Levi认为,供应链压力测试应判断两大要素:恢复时间(TTR),即供应商设施、配送中心或运输枢纽等节点在中断后恢复到完全功能所需的时间;生存时间(TTS):设施中断后,供应链能够使供应与需求匹配的最长时间。若TTR较TTS长,供应链就会出现需求与供应不匹配的情况。

除此之外,如果企业想减少供应链断裂风险,还应该减少对任何单个供应商的依赖,但多样化也不能保护企业免受大流行等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世界银行宏观、贸易与投资部门主管弗洛恩德(Caroline Freund)撰文指出,在系统性危机中,最好的策略是增加库存。对于石油或医疗等必需品,国家或跨国机构更容易进行库存储备。

还有些生产活动可以在本土通过机器人来完成,这会比去国外找劳工便宜。利用创新技术更好地调整生产规模,也是规避供应链风险的手段。Waverton投资管理公司基金经理Tineke Frikkee认为,积极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使企业在日后更好应对危机。区块链、人工智能、供应链分析、机器人和5G等技术都可以帮助企业设定生产规模,提高自动化程度并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科技公司在这方面拥有巨大优势。

弗洛恩德在《巴伦》周刊写道,更有效的办法是利用全球供应链来有效地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更聪明的做法是加强国际合作,以储备必需品,建立对未来冲击的抵御能力。

猜你喜欢
供应链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