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产业深耕和充分论证,盈科投资回归股权投资的大道本源。
“偶遇”于光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年365天,于光大要“飞”近200天。即便已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他仍然坚持亲自做“田野调查”,对企业和项目进行实地走访。
偏居重庆,于光大所执掌的盈科投资此前一直属于名不见经传的投资机构。直到两年前,重庆本地财经媒体惊讶地发现,京东数科、科大讯飞、准时达、浪潮云等“独角兽”企业的背后投资机构都隐现盈科投资的身影,于光大和他的投资履历才开始被密集挖掘,他也成为西南创投行业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与那些习惯生活在闪光灯下的知名投资人不同,于光大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严谨、低调。
股权投资有一个公认的规律叫“二八定律”,意思是每投10个项目有2个项目顺利就叫做成功。在于光大这里,盈科投资所坚持的其实是“八二定律”,即10个项目中要成功8个项目。因此,于光大和盈科的团队实际上是把投资做成了苦差事,是一锄一镐深耕出来的。
成立短短几年时间,盈科投资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基础设施,先进制造,大健康和可塑性消费服务领域持续深耕,今明两年预计会有多个项目集中退出,至少有5家被投企业实现IPO。
于光大说,这只是一名价值投资追随者应该做的。
行走的投资人
在私下场合,于光大是那种“拥有有趣灵魂”的投资人。
酒量不行,却喜好宴客。于光大读书的时候,曾拿过足球和短跑的国家二级运动员,现在踢起野球来也能做出大幅度拉球、马赛回旋等高难度动作。
然而,在工作中,于光大呈现更多的是严谨和执着,甚至有一点固执。
盈科投资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会议室,于光大常在这里组织项目的研讨和辩论。由于交锋的双方总是过于激动,争吵的声音甚至盈科投资副总经理蔡伟。会传到办公室外的走廊上。于光大对此并不在意,坚持“道理不辩不明”,索性给这间会议室安装了厚重的隔音玻璃。
不盲从,被于光大定义为盈科投资最重要的投资原则之一,这可能与他的早期工作经历和风格有关。
于光大的职业履历堪称全面。
大学的时候炒股,毕业后就到国资证券公司做操盘手;后来转战银行,义做起风格迥然不同的信贷与风控;积累了很多的项目案例后,义来到一级市场,操盘做投资、企业并购。
2006年,当时国内某大型上市纺织龙头企业旗下一家国有纺织公司,向于光大供职的银行申请—了‘一笔5000万元的贷款。
当项目转至于光大手里时,贷款申请已经审过2轮,并有几百亿元的担保加持,多数人都认为放贷万无一失。
然而,于光大却重新审阅了对方的財务报表,凭借过去做操盘手时对行业的了解,怀疑其利润作假。于是,他孤身_人去对方所在城市暗访了3天。
第一天在市区来回打出租,与的哥攀谈,因为的哥消息最灵通,了解到这家企业并不景气。第二天在工厂外饭店蹲点,观察进出车流量,发现门口死气沉沉;第三天跟着货车司机混进了厂区,结果车间里听不见机器声,货品上积满了灰尘。
凭借这些实地调查,于光大连夜写了一份II页的风险提示报告,果断停止向该企业放贷。
2个月后,该大型上市纺织龙头企业便突然倒闭。九部委联合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发现其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已从其他银行骗取了20多亿元的贷款。
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升汇集团骗贷案件”,于光大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幸免者”。
坚持做实地的“田野调查”,如今已成为于光大的职业守则。一个惊人的数字是,20多年的职业履历,于光大亲自调研过的企业、项目数量超过1 300个,由此避开的“坑”数不胜数。
如今在盈科投资,项目尽调与风控流程重要且独立。
于光大在业内拥有广泛的资源和人脉,盈科投资经常能够对接到由合作投资机构推荐来的项目,其中不乏由知名投资机构推荐来的明星项目。于光大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对这些项目进行独立完整的尽调,只有符合投资原则和要求的项目才考虑跟进投资。同时,盈科投资对项目匹配自己的风控体系,确保投资资金安全,即便遭遇项目清算也能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同一件事,坚持一时是一种行为主义,坚持20多年则是一种心境、精神,或可称作投资哲学。
那么,盈科投资的初心是什么?
面对《商界评论》杂志的专访,于光大给出了他的答案:坚持做精准投资。
精准投资的奥义
盈科投资不做“撒钱”的事情。
撤钱,指宁可投错,也不愿放掉一个。这曾是几年前被奉为“真理”的知名投资机构信条。
与此截然不同,于光大制定了精准投资的“三不”原则,除了前述的“不盲从,,还有“不追求‘高大上…“不凑热闹”。盈科投资从成立起便只做价值投资和产业链深耕,偏离这一投资逻辑的事情,即便再有吸引力也不能做。
“三不”原则的背后,其实是一家投资机构的初心从“二八定律”向‘八二定律”的转变,为投出的每一分钱负责。
2015年,跨境电商风口崛起,赛道中不断涌现大额投融资事件。
于光大的做法是,通过大量走访,对跨境电商行业做直接的取样调查,所有认知重新再建。结果,于光大和盈科团队在短时间内实地调研了60多家跨境电商公司,对行业的了解到了“对方一开口,就知道要说什么”的程度。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于光大对跨境电商的态度从—开始的兴趣盎然,逐渐变得兴味索然,“没有一家公司特别突出,找不到任何竞争壁垒。”
虽然是“白作功”,于光大却觉得很值得。盈科投资的理念是,不会依据知名投资机构的入局与否,来影响自身的调研流程,放弃独立判断。
不过,判断一个项目并不是最难的事情,做精准投资最困难的事情是身处“与多数不同”的窘境中,还是否能坚持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
2016年,科大讯飞启动定向增发计划,所得融资用于其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6年看人工智能,就仿佛2014年看云计算,多数人都看不懂。
而且,当时科大讯飞的情况并不乐观,利润只有两三个亿,市值却高达两三百亿元。机构投资者纷纷以市值缺乏支撑依据,锁定期长,投资风险较大为由拒绝投资。盈科投资的部分投资人也提示于光大,不要蹚这滩“浑水”。
然而,于光大却通过扎实的市场调研,发现了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项目的特殊价值。
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以语音为主的人机相互为呈现场景的,科大讯飞在语音领域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技术积累,仅相关研发人员就超过3500人,可能比主要竞争对手的总和还要多,且其产品已经应用落地于多个成熟场景。更关键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云等技术的成熟,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海量数据不断涌现,已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落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准备。
于是,几乎是在其他机构的愕然当中,盈科投资率先表示愿意参与科大讯飞的定向增发。
可想而知,于光大当时遭受了巨大的质疑,来白LP的压力从四面八方传来。于光大苦口婆心地向投资人做解释工作,激烈的争吵时有发生,最困难的时候,连团队内部也传出不同的声音。
被质疑包裹的痛苦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在人工智能风口的突然而至下,科大讯飞迎来爆发,营收在短时间内翻了4倍多,市值也扶摇直上,连续突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当初弃投的机构义纷纷高价入场。
这次逆市思考的投资,让于光大名声大噪,LP们对他的专业调研和判断力心服口服。但是,于光大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态度,把这次成功归纳为盈科投资理念上的成功。
于光大说,如果把一项投资决策拆分为数个阶段,投前的募资、尽调、研究、风险控制才是一家投资机构最能够把握的部分,而投后管理、退出则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不由投资机构主导。
盈科投資所擅长的,正是做好投前的工作,也就是最能够把控的部分,满分100分做到90分以上,由此最大程度地保证“八二定律”的实现。
翻阅于光大的投资案例,类似科大讯飞的项目比比皆是:多数机构不看好,盈科经调研后逆市入场,最终翻转形势。这些案例的背后,始终隐现于光大对核心价值、竞争壁垒,或可称为企业硬核的艰苦挖掘。
比如对百度金融、360金融、京东金融(京东数科的前身)的项目决策。虽然京东金融已经连续亏损了4年,但是,以支付场景的成熟、交易流量的可持续等硬核考量,于光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京东金融。事实证明,这次基于对项目深刻理解的投资相当明智,京东金融投后一年便扭亏为盈,目前已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
然而,要坚持每一笔投资都做到90分以上,也便意味着:投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就是捷径
2019年底,盈科投资确定了2020年上半年的8大重点跟踪项目。始料未及的是,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不确定性陡然升高。于是,盈科投资重新组织了项-研讨,以更高的项闷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只保留了1个跟踪项目。
在更为突出的不确定性下做到90分以上,成为于光大和他的团队全新的课题。
其中的解决之道或许是,坦然接受各种不利,不做任何改变。
盈科投资副总经理蔡伟,与于光大搭档多年,早巳习惯了与种种新挑战的不期而遇。这位曾参与“3-27国债事件”的幕后操盘手,很多时候都与于光大一起冲在了项目考察的最前线。
浪潮云,是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云计算、云服务企业,在行业和资本层面都享有极高的地位。按照惯例,作为一家明星企业,浪潮云的机构名单中应该并不包括盈科投资。
然而,2020年3月,浪潮云宣布其已完成C轮融资,盈科投资与知名企投家卢志强麾下的泛海投资集团并列成为联合领投机构。消息传出时,许多财经媒体甚至完全未掌握盈科投资的具体信息,《重庆日报》更整版报道了该事件,称重庆突然冒出一家专门投资“独角兽企业的“本土基金”。
真相就是,于光大与蔡伟从2016年起便着手对云计算产业链进行研究和深耕,其中对浪潮云进行了绵密的接触和调研,从最开始的“不认识一位高管”到“与所有高管都很熟悉”。在这个不断碰壁与摸索的过程里,盈科投资逐渐获取了浪潮云的信赖和认可,并得到了对方最高的评价:盈科投资是对浪潮云行业前景、技术指标、财务数据等解读最专业、最全面的投资机构。于是,双方在走完商务尽调、财务尽调和法务尽调的全部尽调流程后,在2019年底完成投资合作协议。
从不可能到成为必然,盈科投资的行业精耕深度总是超出想象。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成功。
2018年,通过行业深耕,于光大发现了2位军工领域的科学家,其掌握的5G高端技术高度匹配国家SCJ战略,技术一旦完成军转民将立即形成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
然而,2位科学家虽然都有创业的欲望,却各白都不服气对方,拒绝开展合作。于光大和蔡伟分别公关2位科学家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放弃。
兜兜转转,总有遗憾,于光大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做正确的事总是比一时的爆发更为重要。在盈科投资公共办公区的墙上,挂着最近3年被投企业的牌子,其中几乎没有“失手”的案例。
盈科的新基金一般只需要2-3周就能完成募集,显然这也是LP对GP的最高评价。
于光大说,他仍将坚持精准投资的精神,做到‘八二定律”,做到90分以上。
或许,盈科投资已经带来一种更值得信赖的投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