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贵州的西大门,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471户340036人。
近年来,威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9年末,全县剩余贫困人口下降至3825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7%。
今年是脱贫攻坚“摘帽年”,威宁是贵州省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52个挂牌督战县之一。为按时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威宁县采取“三个下沉到村”举措,确保全县12129户38257人未脱贫群众如期脱贫。
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发动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力量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督查“百日攻坚”行动。
集结兵力到村,做到尽锐出战。按照80%干部到基层一线的要求,再次从县直机关增派1651名干部到村帮扶,全县驻村的各级各类帮扶干部达4196人。严格要求一般干部每月工作、吃住在村不少于25天,科级干部每月不少于20天,县级干部每月不少于10天。紧紧围绕决战决胜,全面实施全县脱贫攻坚干部“技能大培训、能力大提升”行动,提升干部扶贫作战能力。年初以来,以大讲堂形式培训乡村干部3921人次。
压实责任到村,做到真督实战。依托全县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成立35个督战队实行全覆盖督战。将3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六大战区,成立六个督战组巡回督战,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干、乡镇主战”模式,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到村帮扶工作监督管理,完善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作战责任体系和追责问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严肃追责问责。年初以来,调整驻村第一书记17人、村支部书记12人。
排查整改到村,做到善作善成。深入落实《深化作风建设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细化任务,发动全县结对帮扶干部,进一步优化督战方法、攻坚打法,对贫困户家庭收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就业等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排查,采取不漏一人、不掉一户、不丢一个问题的整改方式逐一精准研判,推动问题整改,补齐短板。
全县各级党组织以“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为具体行动,以“提升脱贫质量、提升脱贫形象、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點,以“增加收入、增进和谐、增强感情”为总体目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4月、5月、6月三个月的“窗口期”,深入开展“三进三增三提升”活动。
进村组,增加收入,提升脱贫质量。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评估标准,逐村逐组深入排查问题短板,通过务工、土地租金、产业分红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规范“一户一档”“连心袋”“明示牌”等档案资料,确保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
进农户,增进和谐,提升脱贫形象。采取院坝会、板凳会、流动大喇叭等宣讲方式,发挥“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深入贫困户家中宣讲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建立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主动帮助贫困群众打扫卫生,引导贫困群众形成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生活习惯。3月以来,全县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活动6000余次,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进田间,增强感情,提升群众满意度。把深入开展“三进三增三提升”活动与深化作风建设年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组织各地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全覆盖走访,采取“拉家常”“结亲戚”等方式,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密切干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提升群众满意度。
建立完善关心关爱基层一线干部长效机制,为一线帮扶队伍提供有力保障,确保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
强化工作保障。为确保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在村(社区)开设食堂、设置宿舍、修建厕所和小浴室,每年每村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县直选派的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下沉帮扶干部的生活补助、交通补助由县财政统一解决,按照每人每天55元和每月报销4次往返交通费的标准将相应经费划拨到乡镇,乡镇根据干部每月到岗情况和工作实绩进行发放。2019年县财政划拨121.5万元为扶贫干部购买保额5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今年县财政追加65万元将扶贫干部人身意外险保额提高到100万元,还划拨了112.8万元组织扶贫干部进行体检。
激励担当作为。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全覆盖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加大培养使用力度。提拔和重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7人,表彰“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100名、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3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100个。◎
(贵州省威宁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王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