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
忙时工作,闲时访茶。五一假期,正逢旺盛的做茶季,自然不能例外。安溪因茶而盛,祥华作为安溪的主要产茶地,被誉为“盛产制茶名师之乡”,其辖内旧寨村,更有连片的百年老屋和一个家族与38株百年老丛的历史传承故事。于是,趁着好光景,安顿好身心,循着茶香,我们步履不停——在武夷岩茶炙手可热的当下,将目光转而投向沉寂许久的安溪铁观音,去探寻和它有关的“风味人间”。
|寻幽|走访祥华旧寨村
有人说,一个人喜欢上茶,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想亲自去茶山里走走,看看这些茶树生长的山川河流的环境。可能的话,最好还要跟着制茶师傅一起披星戴月去做茶。以上,深以为然啊!正所谓:“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真正爱茶的人,只要去到茶山,就不难意会苏轼笔下的“有味”和“清欢”。
当我们抵达安溪祥华旧寨村,几乎是第一眼,我就决定,应该认真写写这个村子。这个海拔800米的小村落,在我们到来的时候,出奇的安静,只有一些百年历史的老宅静静地散落在村子里,并不起眼。假想中五一假期以及制茶季的熙熙攘攘,在这里完全不存在,它安静得彷佛遗世独立。
我们此行前往旧寨村拜访的陈木山和陈宁石父子,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在他们家的老屋前,我们一群人站着,任凭风儿吹过,放眼望去,周围都是茶山,灰瓦白墙,老屋连着片,尽管未有多加雕琢,但却质朴得令人油生亲切之感。时至暮春,立夏即将来临,满眼都是盈翠的绿,令人心旷神怡。
随着春雨带来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便是连续的晴天,茶农也迎来一年中制作春茶的好时机。充足的阳光能使茶芽日渐舒展。此时,一片树叶的植物生涯即将结束,接下来它要开始一段奇妙的转换之旅。晒青是制作乌龙茶的第一步,在阳光的晾晒下,叶温提高,青气慢慢散发,此时,淡弱的清香,开始渐渐露出。随着茶叶变得愈发柔软舒展,茶叶的香气开始渐渐弥漫开去。闻着四溢的茶香,我们用镜头聚焦着一年一度的春茶制作。
此时的村子,处处飘散着茶香,沁人心脾。采茶、晒青、初焙……眼前这样旺盛的,无处不在的生机也让人确信,即使是在这毫不起眼的村落里,作为中国产茶大县、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安溪县持续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以茶的振兴撬动乡村振兴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今年5月,“安溪铁观音”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网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再次获得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的殊荣,这是安溪铁观音连续第五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由此可见,安溪铁观音,仍然散发着它经久不衰的独持魅力。
|访古|38株百年老丛
随着今年5月21日“国际茶日”的建立,各界人士对茶的赞美与追求更加热烈。无处不在的茶,从乡野到城市,从中国到世界,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味道。茶叶从深山到闹市,世代的的传承,制茶师傅的工夫,茶客的领悟,与茶有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营造,口口相传。而这次,让我们慕名来到祥华旧寨的另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纯种铁观音的“百年老丛”。
在祥华乡旧寨村洋尾角落的茶山上,陈宁石带着我们找到了这一片共38株上百年树龄的纯种铁观音老茶树。据其父亲老茶人陈木山介绍,这些茶树为其曾祖父所种植,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依然壮硕,生长出的茶叶经采制后,质量不亚于新种植的茶树。而后,我们也有幸喝到了这片老茶树采制而成的老丛铁观音,茶汤入口,柔顺滑口,但占据着喉咙的回韵又有着明显的硬朗之气,恰似“铁汉柔情”,仿佛酒中茅台的滋味,令人回味。
据了解,纯种的铁观音茶树重要特征即:“紫芽、歪尾桃”。其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其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并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微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心歪尾桃”之称,自古就有“好喝不好栽”之说。现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据陈木山介绍,红心歪尾桃的生长对土壤、海拔、积温、降水、温度、湿度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自祖上种下这片茶园,再传到他手上,已经只剩下这珍贵的38株。
“茶树经济学树龄为50~60年,茶树壮年期有15~20年,壮年期茶叶产量高、质量好。”业内人士介绍,老茶园只要管理到位、茶树生长正常,采制的茶叶品质不比新枞差,甚至底蕴更足、口感更好。陈宁石则告诉我们,百年茶树要保持常新,每20~30年也都必须重新修剪一次,让树冠得以更新继续成长。当然,新丛好还是老丛好,自然不是我们讨论的焦点。不追新,不捧老,从不同角度去比对和感受,才是一个爱茶人的正确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在安溪,野生茶树种资源,已经有了很好的保护先例。譬如,对每棵古茶树和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老茶树,进行统一登记、鉴定分级、编号造册,制作完整的古茶树档案。因此,我们也由衷希望,眼前这一片铁观音百年老丛,亦能够长盛不衰,持久传承。这样一片老茶树,已不仅仅是一片茶树,它们由陈氏家族祖上种下,世代传承,其厚重的历,史韵味与安溪铁观音的曼妙滋味,已经足以构筑起一个家族的铁观音制作历史,并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见证着安溪铁观音的百年历史变迁。
|传承|铁观音的古早味
技术创新、机械化、规模生产等往往是把“双刃剑”。近十年来,安溪铁观音曾一度倡导低发酵清香型、大幅度扩大生产、明显简化炒制工序、严重依赖空调等机械化等,导致部分铁观音丧失传统风味,表现为香气有余、韵味不足。此行带队的资深老茶人尤向荣告诉我们,尽管如此,但每年到了做茶季,他都还是会忍不住上安溪茶山收点茶。他说,也许是种情结吧!但几年观察下来,还是欣喜地看到了安溪茶区在慢慢变化。所谓“回归传统制作技艺”,外行的人还在讨论,安溪一流的制茶师们却已经在默默改变和调整。他说,“古早味”不见得人人会喜欢,但“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传统制茶理念却是亘古不变的。
铁观音以其高扬的兰花香、独特的观音韵而著称。清茶一盏,可照干秋。何为安溪铁观音的“传统工艺”?“这天,做茶很好。”在陈家老屋的大门前,陈木山一边熟练地摊晾开刚采下的青叶,一边仿佛在自言自语,一边又像是接着我们的话题说。而另一旁,陈宁石则认真地向我们表示,要寻找安溪铁观音的传统风味,在他看来就是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回归原生态,做好传统茶。
作为家中第五代茶农,陈宁石曾凭借一手好技艺,摘获第二届安溪铁观音名匠称号。“这得益于平时积累的经验。”陈宁石告诉我们,他从初中毕业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茶园管理与茶叶制作。在他看来,想要做一泡好茶,品质茶园是最好的制作车间;只有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一泡好茶。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成为一名优秀的制茶师,陈宁石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而关于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恰恰是从做茶季的忙碌开始。“摇青,要保证最小叶的鲜活度,不能摇死,第四遍摇青要重摇,摇出兰花香和观音韵……。整个做茶流程,我们一路看着下来,摇青,杀青……十年的传统铁观音制茶经验使让陈木山父子俩都显得自信无比。他们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完成。
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中国的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
所谓传承,除了世代相传的制茶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脈里的勤劳和坚守。我们有理由相信,陈木山父子只是安溪制茶人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们感怀往昔,渴慕传统,这是人之常情。南宋杨万里亦曾叹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饮茶如读书。移动互联网端的日益蓬勃,纸本读物的魅力却也没有因此而消弭,反而愈显其珍贵。安溪铁观音的传统风味人间,亦同此理。我们传递多元并举的价值观,老与新,传统和现代,究竟爱谁多一点,不作定论,但一书一茶,茶里席间,自有其“味外之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