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民族特征,走向世界舞台

2020-07-20 00:36朱琳
歌剧 2020年5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艺术

朱琳

歌剧艺术由19世纪末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发展时间。在歌剧艺术发展初期,主要以在话剧中加入声乐演唱、歌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世纪40年代我国逐渐出现《白毛女》等现代歌剧。进入新时代后,歌剧艺术得到多元、快速发展,我国歌剧艺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壮大,由稚嫩转为成熟,由广场演出走入剧场演出,日臻在国际歌剧舞台中确立较高地位。中国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对于西方艺术也保持着兼容态度,将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年画等形式同西方艺术融合,以此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实现发展壮大。

一、中国歌剧民族化探源

民族化所包含的内涵本质内容十分丰富,通常可以指采用创新创造等方式,体现民族传统艺术理念、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展现现实生活和民族思想,使得所形成的文艺作品能够具备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风格,这也是民族文学艺术得到快速发展的一大重要基础。

1920年起,我国歌剧民族化得到逐渐推进,黎锦晖所创作我国第一部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以少儿游戏为载体,对歌舞剧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此后陆续形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艺术作品,切实推动了我国歌剧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尽管这些艺术作品最初即已被称作音乐剧,但从中能够发现当前所探讨的歌剧原型概念。1934年创作演出的《扬子江暴风雨》,充分激发了民众对于抗日的重视度和积极性,该剧目由田汉和聂耳共同创作而成,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节奏明快,语言具有感染力,能够准确展现出时代状况,该剧的《卖报歌》等经典歌曲受到广泛传唱。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少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或与抗日相关的戏剧,这些戏剧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具体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其一为传统戏剧转型而来,以歌唱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实现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其二借助西方歌剧中的创作特色,采用合唱、重唱等方式提高作品魅力。

1945年我国创作出民族歌剧《白毛女》,有力推动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白毛女》结合中原地区多个地方的民歌曲调和地方戏内容,通过改编创作的方式,融合西方歌剧中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方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剧目。《白毛女》的创作可以视作为中国歌剧民族化推进的典型剧作,同时也是歌剧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剧目,该作品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现状,展现出底层小人物的艰难生活,深度披露出在旧社会民众生存的艰难,但也并未泯灭对于未来幸福的希望。《白毛女》作为我国歌剧民族化中的划时代作品,其创作风格相比过往作品具有明显创新和突破。《白毛女》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多种戏曲素材,也创造性地结合西洋歌剧文化中的特色内容,使得作品音乐魅力得到提高,全方位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情绪渲染更为丰富,也使得观众被剧情走向所吸引,对人物遭遇感同身受,进入剧情冲突之中。毋庸置疑,《白毛女》是我国最为成功的歌剧作品之一,有力推动了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意味着歌剧民族化迈入新阶段,为后期我国歌剧创作提供了全新方向。

二、中国歌剧民族化的体现

(一)歌剧创作蕴含民族精神

我国歌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合民族文化,将民族精神作为歌剧作品创作的思想宝库,同时也可以借助歌剧作品使得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培育出具有独特性的内涵气质,这些勤劳、团结、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能够增添歌剧艺术感染力,使得歌剧作品得到更多人关注和欢迎。抗日主题的作品《星星之火》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玛纳斯》等都富含民族精神。《星星之火》是新中国建立后首部大型歌剧作品,该作品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东北“抗联”英雄不畏艰难、英勇抗日的事迹,展现出团结进取的民族思想和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该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民族文化,还是爱国思想,都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特征,无论是在战争年代或是在和平发展年代中都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民族鼓舞力。

(二)声乐构思渗透民族元素

在歌剧作品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关注声乐构思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声乐构思能够以歌唱的方式实现作品内容叙事、情节表达、故事推动、情绪渲染、内涵体现,如果缺少声乐表现,那么歌剧作品也往往无法称作为歌剧。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不光需要关注在声乐表现形成过程中如何有效协调说与唱之间的关系,梳理宣叙调、咏叹调脉络,更需要在作品中结合相关民族元素,展现民族特色,融入民族思想和时代特征。我国歌剧作品在初期发展过程中主要参照了意大利美声唱法,但该唱法与我国观众欣赏需求并不匹配。此后,我国歌剧家结合国情特征和舞台实践经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唱法,如《洪湖赤卫队》以西洋艺术为基础,结合江汉小调、花鼓戏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及传统戏曲,作品将传统民族戏曲中的浪漫主义情调和西方现实主义唱法融为一体,使得观众能够获得独特的视听享受。

(三)舞美设计呈现民族历史

舞美设计是歌剧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歌剧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舞美设计对技术性要求较高,不光在物质层面提出较多要求,也需要从多维时空中形成艺术感交织。舞美设计可以为歌剧作品形象设计、气氛渲染等提供帮助,并展现表演者动作活动、表述剧本作品思想感情。舞美设计可以有效融合歌剧思维内容,扩大思维覆盖面。对中国歌剧发展而言,可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时空以舞美设计的方式进行再现,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素材。如歌剧作品《玛纳斯》讲述的是柯尔克孜族抵抗侵略、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创造家园的历史,通过舞美设计,在作品中展现出可以随时进行开合的土地板块,借助设计元素提高歌剧作品魅力,这也与《三国演义》所提到的“分久必合、分久必分”相通。在《玛纳斯》》歌剧中的内容,也同样体现出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发展,辅以舞美设计中土地板块开合的方式,展现出了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民族文化精神。

三、中国歌剧国家化的基调

(一)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特征

我国歌剧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将声乐演唱作为其最为主要的戏剧表现形式,其中人物演唱是声乐表演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歌剧作品剧情发展、思想体现的关键所在。相比其他表演形式,歌剧作品表演并非仅对作品形象或一首歌进行表演,而是通过自身在表演平台中的表演,将角色情感、情绪得到表达,讲述人物形象心理,唱作品中人物所需要唱的歌,歌剧表演者需要基于作品中人物的性别、性格、职业以及剧中人物关系等做出形象塑造,甚至在并无背景音乐时,按照场景特征和剧情发展要求做出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西洋歌劇作品中的主流演唱方法为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因此所运用的语言为意大利语,且在意大利歌剧作品不断推广的过程中成为全世界学习的对象。这种唱法与中国歌剧存在明显差异,注重发声是否自如、音色是否纯净,对于装饰音、旋律等具有较高要求,强调感情真实。意大利美声唱法技法要求高、学习理论体系也较为成熟,演唱者需要舒张声带,保持洪亮声音,通过气息变换,提高吐字清晰度,为观众传递作品思想内容。换而言之,意大利唱法需要表演者兼有演员、歌手、主持人等多种专项技能,这些严谨、专业的特征,使得该唱法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声唱法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演唱者由于过度疲劳造成声带受损的情况,即便是长期参与表演也可以保持出色嗓音,并不会由于声音质量下降影响其专业性。

在歌剧作品表演过程中,使用美声唱法方式会带来具备特殊性的声音,能够以“通、实、圆、亮、纯、松、活、柔”进行体现,这其中“通”表示为声音流转流通;“实”表示为声音结实度;“圆”表示为声音圆顺清脆;“亮”表示为音色清亮;“纯”表示为音色纯洁;“松”表示为声音舒展松懈;“活”表示为声音婉转灵活;“柔”表示为声音温润柔美。“美声唱法”最早出现于意大利,该唱法方式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学习和传播,且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具有各国特征的艺术学派,各国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本国艺术进行结合的方式,发挥科学发声法的指导作用,形成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我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对美声唱法做出一定融合,使得我国歌剧作品中的美声唱法已非简单的意大利舶来品,而是兼有民族艺术性和全球主流唱法规律性的艺术。在歌剧艺术中,除美声唱法外,传统戏剧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在表演中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且和歌唱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将这两种艺术视听感受进行结合,能够提高歌剧表演的艺术感,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联系

歌剧是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古希腊悲情主义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在戏剧概念内涵的表述中,指出所有艺术行为均建立于模仿,歌剧艺术也同样是建立于对人行为活动的模仿,史诗以语言方式进行叙述,歌剧,则同时以动作模仿的方式进行表达。古希腊是西方戏剧的源头,在欧洲地区大力推动写实剧本发展,在历经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的过程中,特色鲜明的写实剧本在欧洲获得快速发展,能够充分展现出同期社会现状以及完整全面的生活场景,在艺术加工过程中强调情绪舒张、突出情感冲突,使得剧情内容更为客观、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但不偏离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中的核心思想,因此两者具有较高相似度。

在较长时间内,全球文化中心较为偏重于西方国家,因此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推广,首先需要与西方主流思潮进行一定融合,才能得到全球性的接受,使得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弘扬。我国不少传统文化内容以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就本民族的立场而言是值得骄傲的,但在对外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定困难。这些全球属性不足的民族传统文化,想要在时代发展中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要融入于全球主流艺术创作中,即对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曲式、复调、和声等进行学习和推广。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景要有效结合国际主流表达方式,以此得到全球更多人认可。诸如《木兰诗篇》,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西呓术进行结合后创作而成的成功作品,在戏曲音乐应用过程中不光将唱腔、曲牌等艺术形式进行有效使用,也融入歌剧艺术中的咏叹调等方式,向全球观众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并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故事内容、思想进行传递。

四、中国歌剧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艺术策略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合作逐渐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歌剧艺术长效发展需要在作品中保持民族特色,并展现出时代元素和科学素材,逐步推动多元化发展。

第一,需要强调科学性。艺术来自生活,在艺术作品题材选择中,需要贴近民众生活,将具有生活艺术、人物原型的题材提炼出艺术作品内容,进而引发观众思考和共鸣,感知到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形式。第二,需要强调民族性。歌剧艺术作为舶来文化,在我国社会得到认可并逐步发展,与歌剧界人士推动西方歌剧艺术民族化具有直接影响,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同时塑造出音乐特色,通过简单化、通俗化的创作,使得歌剧艺术能够深入观众群体,以民族旋律为基础,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文化认同。第三,需要强调时代多元性。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开展多元化文化建设;在民族艺术再现的过程中,肯定西方艺术魅力,但也并非表明西方艺术甚于民族艺术。在新社会环境下,民众审美理念日渐个性化、多样化,在歌剧艺术作品形成中需关注如何引入多元主题内容、艺术素材、表现方式、艺术风格和表演效果,促使民族性传承和西方艺术创作经验进行融合,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够在作品中得以贯通,更好诠释出时代精神,引发观众认可。

(二)市场策略

就世界歌剧艺术市场而言,我国歌剧作品观众可以分为两类:即支持中国歌剧作品形成和发展的本民族民众,和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其他民族民众。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定变化,造成本民族民众对戏曲艺术关注度下降,这就需要在歌剧艺术后续发展中加以关注。中国歌剧应转变过往存在的优越心理,学习和借鉴西方经典歌剧中的艺术精髓和形成经验,以理性思想为导向满足大众实际需要,强调民族音乐素材重要性,夯实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民众基础。普契尼在《图兰朵》中对中国故事的表述,尽管也有“国际化”标签,但同样得到国内民众关注和认可,成为满足国内社会需要的歌剧作品。在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受众群体培育,我国人口总量多,歌剧作品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在市场建设中具有先天优势。因此需要转变过往的歌剧艺术受众较少的情况,在艺术传承时注重如何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在校园中加强歌剧教育,使得歌剧教育能够得到更多青少年关注,逐渐走入普通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提高中国歌剧长效发展原动力。回顾中国歌剧过往发展的经验能够发现,普通社会民众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受众群体,因此需要丰富歌剧素材资源,形成雅俗共赏的歌剧作品,在普通社会民众中实现歌剧艺术推广,提升精神层面需求,为中国歌剧长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人才策略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强化人才梯队建设,进而推动歌剧艺术有序发展。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增大资源投入,提高软硬件配置,增强信息交流程度,丰富各方资源,创新教育模式,主动与国外歌剧家、歌剧团体组织进行交流,培养出专业知识结构完善、音乐综合能力突出的现代歌剧人才。政府部门需要为歌剧人才搭建表演实践平台,完善歌剧作品编剧、导演、业务推广、后勤等一体化体系建设,提高中国歌剧作品质量,推动歌剧艺术的专业化、时代化发展。

(四)传播策略

为有效推进中国歌剧艺术传播发展,使得更多社会民众能够了解、认知到歌剧作品魅力,也可以借助流行音乐艺术特征,对歌剧作品进行创新,扩大歌剧作品市场空间。长期以来,“名角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是艺术传播的关键所在,歌剧艺术也需要全面展现相应的元素,同时结合歌剧的专业性、权威性特征,推动歌剧艺术实现纵深发展。现阶段中国歌剧艺术家人数有所减少,新时代背景下歌剧艺术名家的社会影响力并不高,国家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育青年歌剧家,为歌剧作品表演创造更多机会,使得青年歌剧表演人才能够不断完善专业知識结构,积累表演经验,以出色的演技、扎实的技能吸引广大受众目光,强化艺术传播力量。

总体而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元文化建设,以长效发展为导向,从艺术角度、市场角度、专业人才等角度出发,提高中国歌剧作品质量,拓宽传播渠道,强调时代性、规范性推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意识形态,为推动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展现媒体提供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

[2]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3]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4]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5]李金玲.歌剧《玛纳斯》在民族歌剧中的创新与特色[J]1.戏剧文学,2018(11):43-46.

[6]钟霄军.简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民族音乐,2018(2):12-14.

[7]彭俊媛.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思考[J].音乐传播,2018(1):4-12.

[8]范雅婷.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中国歌剧发展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5):18.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