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质量提升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面临“大思政”工作格局不完善、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引领力不强、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上海海洋大学着重从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引领、筑牢阵地建设、注重改革创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2]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这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构建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已成为各高校共同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着“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性能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办学方向,也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发展。”[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创新实践,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潮日益多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需要着力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架构、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积极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格局。但在具体实践中,个别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现象;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做法、典型案例有待挖掘,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意识有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学智库建设薄弱,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有待提升;红色资源育人基地、社会实践锻炼等各类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尚未形成“开门办思政”合力育人局面。
(二)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当前,高校各级党组织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优势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管理的难度,影响了高校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个别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弱化、效应递减等问题,部分基层党建工作者存在岗位兼而不专、业务懂而不精现象,个别领导干部、师生党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强、谋划思考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功能的有效發挥。
(三)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传道者首先自己要先明道、信道。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理想信念、政治态度、道德情操等会对学生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主流价值观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个别教师经受不住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的考验,出现理想信念淡化、师德师风下滑、育人意识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适应“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及驾驭网络新媒体能力存在差距。另外,高校在人员引进、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项评审等环节存在过分追求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与出版专著的考评倾向,而在“思想政治方向、原则或态度方面的评估和审查往往较薄弱,或流于形式空白。”[5]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师自觉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潜心立德树人的原动力,影响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路径对策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保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上海海洋大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以“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综合改革为抓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不断探索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
(一)强化党的领导,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6]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挂帅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推进和督导工作。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明确将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纳入重大决策事项。以“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综合改革为抓手,探索实践“三聚焦三机制”育人模式:聚焦专任教师深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程导师和课外指导老师合力育人机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聚焦专职队伍强化学生思政教师专业化育人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两支队伍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聚焦网络思政发挥网络育人引领功能,着力推进信息平台保障机制建设,打造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平台。
2.多措并举,铸牢基层党建根基。突出政治功能和价值引领,构建校党委、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运作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一是完善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推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落实党员院长兼任副书记、党员副院长进党委(党总支)班子。二是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按照党建和业务“双带头人”的标准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原则上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机关处室由部门党员负责人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均由辅导员、党员教师担任。三是建立述职考核制度。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与学校党委签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书,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二级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落实意识形态、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与党内监督工作和学院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行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建立支部工作负面清单、激励措施及问责机制,对履职不力、建设长期薄弱的,追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本质属性。高校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凝心聚识。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上的“钙”“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7]高校师生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是以抓实两级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党支部学习为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专题,分层分类安排学习内容,增强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成立由党政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思政工作骨干、高层次人才教师代表等组成的理论宣讲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论述新指示持续开展“书记讲”“专家讲”“教师讲”,引导广大师生听得懂、能领会、有行动。三是发挥校思研会、校党建工作研究会等理论研究平台作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哲学社会科学优势,通过发布研究课题指南、组织撰写深度研究文章等形式鼓励引导师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四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哲社教师进课堂讲授基本理论”“易班线上线下互动讨论热点难点”和“超级大课堂面对面解决核心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探索引入社科院高端智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团队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2.强化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8]一是将“仪式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时间节点开展五四表彰、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教育、奖学金表彰四大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奋斗拼搏、感恩奉献、爱岗敬业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二是深挖“勤朴忠实”校训精神内涵和育人功能,开展“品读海大”主题教育活动,以讲历史、讲故事、践行动、筑梦想等形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三是探索建立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选题设计、项目申报、成果运用、团队组建全过程,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去,实现科研育人功能最大化。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文明创建特色项目、十佳好人好事、文明示范岗、文明窗口等评选表彰,树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先进典型。利用各类媒介加强为人为师为学、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道德模范宣传,持续开展“身边的模范”“三尺讲台,感谢有你”“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优秀师生系列报道,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领身边人。
3.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合力育人工作机制。一是依托专业特色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组织由党支部书记带队、党员教师为主体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远赴西藏、陕西、贵州等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切实提升师生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是以上海为基地深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围绕人才交流、教师培训、干部挂职、党建合作等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结合寒暑假积极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勇担大任、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三是开展红色实践主题教育。组织师生赴中共一大、二大会址、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牺牲奉献精神,引导师生传承革命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
(三)坚持筑牢底线,切实加强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9]高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新闻舆论、论坛讲座、网络媒体、突发事件等重点领域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1.开展分类监督,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育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是强化课堂管理。制定完善关于重申课堂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定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管理办法,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學过程督导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切实加强教学各环节、师生行为规范和课堂纪律,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表现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加强教材内容审查。制定关于加强思想育人和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教材审核备案管理规定、关于引进境外出版物的管理规定,明确教材选用的原则和审核责任部门,进一步完善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教材的审核把关工作,严把各类教材选用政治关,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