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芳
左权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新决策和新部署,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贫困户收入大幅提高。全国832个贫困县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贫困地区基本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行政村通村路全部硬化,村村都建起了卫生所,配备了村医,学校设施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宽带率达98%,96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普遍发展了一批脱贫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措施,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加强党对脱贫工作全面领导,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干部通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本领显著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万各县级以上党政干部到贫困地区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
左权县脱贫后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综合考量,有序对接,找准新的发力方向。
面临着做好脱贫攻坚后巩固提升的新问题。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紧接着就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新课题。巩固脱贫成果,不因脱贫期结束而消除,这个任务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贫困户本身生存基础条件较差,没有巩固措施,就极易继续处于落后状态;二是贫困户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帮扶力度如果不能持续跟进,个人素质不能胜任帮扶产业的维持和管理。已取得的帮扶成果可能得不到巩固,已发展的产业可能衰败。三是“精神贫困”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成因根深蒂固。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着依赖思想,离开帮扶难以发展。因此,存在着如何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的问题,存在着如何持续地巩固脱贫成果的问题。
面临着做好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机衔接的新任务。
今年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交汇期。贫困县广大群众既面临着摆脱贫困问题,也面临着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问题。那么做好脱贫攻坚后脱贫成果与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衔接,推进脱贫产业到小康产业的升级,推动脱贫动能与帮扶机制的持续发力,已成为脱贫后贫困地区谋求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面临着如何做好与乡村振兴工作有序衔接的新使命。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央着眼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大战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乡村振兴与乡村脱贫都以农村人口收入增加为基础,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标准更高。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做好与乡村振兴这一大战略的衔接,是贫困县所面临的新使命。应当着力推进扶贫战略的转型,推动脱贫成果向乡村振兴过渡,推动脱贫产业向乡村振兴衔接,推动脱贫机制为乡村振兴发力,推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向乡村振兴聚力,使脱贫成果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基础。
面临着做好与城镇化过渡衔接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扶持1亿农业人口进城。就是要让农民进入城镇,过上城市人的生活。那么如何把脱贫攻坚后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机衔接,也成为贫困县脱贫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把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增加城镇中的就业岗位、做大城镇产业盘子、增加农民收入,与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做大城市空间、改善城镇接纳条件、提升城镇容量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脱贫后阶段的重要战略选择。
左权县做好脱贫后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着眼于解决脱贫后阶段四个方面问题的考量,核心就是要立足于可持续、可衔接,着力构建脱贫后各项要素、各个环节持续发力、连续跟进的常态化机制、制度。
构建推动脱贫产业持续壮大的政策机制。产业是脱贫之基,也是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城镇化的依托之本。持续壮大脱贫产业,并使之转型为小康产业、现代农业,成为脱贫后产业扶持的重要着力点。政策机制是核心机制。一是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力度不减。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县级微观层面,在一定时期内扶持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脱贫产业得到持续推动,在确保不返贫的前提下实现新的发展。二是金融扶持政策要力度不减。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脱贫产业的巩固和壮大上,持续的金融支持尤为重要。在金融政策扶持上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三是社会化服务政策要力度不减。刚脱贫的农民作为产业主体,其产业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低下,对市场变化敏感度差。这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弱项。这些因素就必然要求推动社会化服务,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引导脱贫产业持续稳定地与市场供求对接。
构建持续获益的收入形成机制。增加脱贫后群众收入依然是最核心的指标之一。鉴于此,一是要建立集体经营持续获益的机制。集体经营性收入是脱贫攻坚中一项重要收入。比如不少地区建设光伏产业,获益可达20年以上。这些都是脱贫后的重要收入,也是走向小康的重要基础。脱贫任务完成后,集体经营这一块不能削弱,必须建立起集体经营的持续获益机制。二是要建立以土地为主的集体资产持续获益机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贫困村自然资源。以土地、四荒等为主的集体资源,是脱贫后农民获得收入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应当建立让农村集体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政策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让农村集体资源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要建立脱贫后农民家庭资产稳定收益的机制。主要包括其耕地、宅基地、林地等资产,在小康建设、乡村振兴中,以资产的形式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中,以获得更高的、更稳定的、更长久的收益。
要构建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资本形成机制。实现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跨越,必须推动更多的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去,以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等,带动乡村实现新发展。而不是在原有摊子上简单量的增加。应当引导、支持、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去农村,解决农村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举措。一是制定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到农村,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机制。二是制定鼓励引导农村资产、贫困户资产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的市场机制,使其资产变资本。三是制定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扶持机制,使本身发展缓慢的农业产业在谋求新发展之初,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扶助。
构建脱贫后乡村振兴的土地使用机制。土地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变革最重要因素。每一次大的改革发展,都是从土地开始的。那么,脱贫后农业农村要发展,当然离不开土地这个核心要素,促其在不断的试点试验中去破题。一是要稳定基本土地政策,保证貧困群众的土地使用权,以使脱贫后贫困农民始终保有应对不可预见风险的最后资本,直至使其真正融入现代城镇化发展中。二是要建立激活土地资源机制。凡是农村获得的较快发展时,均是以土地为先导。
构建脱贫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机制。实践证明,提升贫困农民的自立能力、发展素质,是比其他扶贫措施更高效的手段。一是要改变脱贫后农民的发展观念。重点改变地方文化中非理性的、惧怕不确定和危险的因素,提升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观念和发展观念。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农民教育课。面向贫困人口建立一套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基本常识网络课程,提升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三是全面开展就业培训。就是立足就业创业开展培训,建立人人持证上岗的新就业格局。
构建脱贫后贫困群众的兜底机制。贫困原因存在多维的特征。对于特殊贫困群体,应当考虑低保和扶贫两项政策一体化的问题,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兜底政策应以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为基础,以收入调节为手段,保证特殊人群的需要。长期来看,应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发展来解决脱贫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单位:左权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