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山, 李伟盛
(揭阳市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民医院, 广东 揭阳522000)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进入终末期的表现, 此时患者肾脏功能已基本丧失, 出现多种内分泌紊乱及代谢异常等症状。 尿毒症患者需要通过持续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但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以及尿毒症疾病本身的影响,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感觉缺失症状[1]。 随着病情进展, 逐渐出现肌无力甚至肌萎缩等症状。 此并发症比较常见, 一般与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相关,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和控制, 将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降低生活质量, 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此类患者, 临床上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疗, 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功能[2]。 本研究观察左卡尼汀配合甲钴胺治疗血透致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收治的146例血液透析致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 例。 对照组男性37 例, 女性36 例; 年龄35 ~82岁, 平均年龄 (57.3 ± 2.2) 岁;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 (2.2± 0.7) 岁。 观察组中男性38 例, 女性35 例; 年龄36 ~81 岁,平均年龄 (57.4 ± 2.1) 岁; 病程1 ~6 年, 平均病程 (2.3 ±0.5) 岁。 两组的性别、 年龄、 病程均无显著差异 (P >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为尿毒症持续血液透析患者, 符合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 临床资料完整,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 由于药物中毒、 糖尿病等其他因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偏瘫或生理自理能力差的患者; 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血透治疗, 使用Fresenius 4008S 血液透析仪, 速度为200 ~250 mL/min, 每次透析4 h,每周透析3 次。 使用标准碳酸氢盐溶液作为透析液,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用于常规肝素化, 在透析结束前30 min 停用肝素[3]。对照组在透析治疗的同时, 每次透析时使用左卡尼汀注射液[4](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23426), 静脉注射, 每次1 g。 观察组在透析治疗的同时,每次透析时使用左卡尼汀注射液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23426), 静脉注射, 每次1 g;同时使用甲钴胺注射液[5](福建金山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44740), 静脉注射, 每次0.5 mg。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 日常基本活动可以独立完成, 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 无效: 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恶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胫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5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n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的胫神经传导速度、 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组别 n 胫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观察组 73 44.35±3.17 49.95±3.98 43.12±3.56对照组 73 34.76±4.03 39.72±3.65 33.87±3.82 t 值 5.043 5.438 5.193 P 值 <0.05 <0.05 <0.05
尿毒症患者需要依靠持续的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 而长期血液透析容易引起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病情将逐渐加重, 对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前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在治疗方法上也未达成统一标准。 研究[6]表明, 尿毒症患者血液中会有大分子毒物潴留, 进而对周围神经产生毒性作用。甲状旁腺素等大分子对钠离子、 颗粒和ATP 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细胞的静息电位, 延缓膜去极化过程, 进而损伤神经系统, 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减慢。 以往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往往采取血液净化及常规内科疗法, 如排毒、 改善血管微循环、 神经营养等。 但这些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症状的控制和缓解, 能够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血液透析除了常规治疗外, 还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小分子,使毒素潴留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实现对血液的有效净化, 使患者神经损害症状得到改善。 不过, 血液透析治疗需要长期维持, 亦无法将患者体内的中大分子毒素物质彻底清除。
随着中大分子毒素物质的不断堆积, 加上患者体内维生素的缺乏, 将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进一步加重。 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 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 左卡尼汀属于食物的组成物质之一, 是人体必需的类维生素营养素,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通常情况下人体自身也能够合成左卡尼汀, 成年人体内约有20 g 的左卡尼汀成分, 一般在心肌组织、 骨骼肌中存在[7]。 左卡尼汀能够将长链脂肪酸带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加速长链脂肪酸的线粒体代谢, 通过这种氧化分解过程, 提供细胞充足的能量; 而且, 左卡尼汀能够促使线粒体排出自身合成的短链脂酰基, 使脂肪代谢紊乱的症状得到纠正, 骨骼肌和心肌功能得到改善, 细胞代谢加快, 进而对神经功能及结构实现有效的保护。 甲钴胺则是一种辅酶维生素B12 制剂, 主要在人体血液、 脑脊液中存在。 与其他维生素B12 相比, 甲钴胺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 将一个活性甲基基团络合, 所以患者在摄入药物后, 能够不经过肝脏代谢, 直接在血液、 脑脊液中存在, 从而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 发挥更好的药理作用[8]。 另外,甲基转换反应可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肪代谢, 对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更为有益。
综上所述, 左卡尼汀配合甲钴胺治疗血透致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可加快患者神经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