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思颖,易水根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西 宜春 336000)
本研究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0~75岁,平均(54.32±3.21)岁;病程5个月~36个月,平均(12.57±2.43)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0~76岁,平均(54.50±3.32)岁;病程5个月~35个月,平均(12.48±2.5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是椎关节骨质增上,椎动脉受压,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纳入标准: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无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合并造血系统疾病,有过精神病史,有外伤性、耳源性等相关因素所致的眩晕性疾病。
两组均用针刺治疗。取足三里、风池、太溪、风府、太冲、三阴交为主穴,合谷穴、太阳、天柱以及大椎为配穴,用提、插、捻、转和平补平泻法,1次20~30min,日1次,治疗2周后休息2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加用推拿。患者取坐位,控制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每步推拿10min。①开元增流法:取颈痹穴,取对应的椎动脉起始段,通过拇指罗纹面向内或是向下按揉,控制按揉频率为1min70次。②补偿平衡法:取两侧华佗夹脊,通过一指禅屈拇指的指推法,力度作用于后关节处,控制手法,频率1min100次。③解痉通畅法:取风池穴,对相应部位实施椎动脉寰枕关节至脊柱方向,经手指按压并推动,控制按压手法频率,1min90次,按揉颈项部5min。治疗2周后休息2日,再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
临床症状: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评估临床症状参考,主要评估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越高提示症状改善越好。
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3]评估生活质量,量表包括30个条目,涉及功能领域、症状领域等15个领域,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用SPSS22.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指标 例 肩颈痛 t P 眩晕 t P 头痛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2.55±1.10 3.41±1.08 3.300 0.002 4.45±1.08 9.89±1.52 17.260 0.000 1.54±1.15 1.52±0.25 0.101 0.920观察组 35 2.53±1.09 4.34±1.85 4.987 0.000 4.43±1.06 12.20±2.24 18.549 0.000 1.56±1.18 1.89±0.77 1.384 0.170 t 0.076 2.568 0.078 5.048 0.072 2.704 P 0.939 0.012 0.934 0.000 0.943 0.009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5 50.32±5.58 65.32±5.89 10.928 0.000观察组 35 50.43±5.56 81.65±6.01 22.559 0.000 t 0.083 11.481 P 0.935 0.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肾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以及过度劳损为其主要病机[2]。
针刺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从而减轻头晕、眩晕症状[3]。推拿可使头部、颈部神经放松,促使头颈部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4]。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