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齐鲁故地的山东,历史悠久,民间艺术资源积淀丰厚,内容丰富多彩,现存的民间艺术种类众多,杨家埠木版年画更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更是国家级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而闻名世界,但是对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和制作过程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了解甚少,现如今探究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前景,引起社会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走访和调查,杨家埠的民俗文化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
第一,杨家埠当地经济建设有待发展。通过对一些工匠的采访,了解到年画作坊里的一些工人并不是杨家埠人。谈到木版年画的文化,没有表现出热情和责任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追求经济利益,而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相对不足。此外,大多数普通民众对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淡薄,这反映出需要加强相应的教育和宣传。经济发展前景不理想,从事手工年画制作,生活压力较大,在生计压力下,大量手工艺人才流失严重。
第二,杨家埠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的实际保护和传承需要落实和加强。我们通过在杨家埠文化艺术大观园以及周围一些文化街的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有待加强,还有以下问题也应该注意:
杨家埠文化艺术大观园周围虽然存在一些基本的设施,比如共享单车,公交汽车等,但是基础配套设施还远远不够。由于大观园在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村,沿着文化艺术街几乎不见旅馆的身影,村内的娱乐设施数量较少,部分地区仍在施工建设中,无法为杨家埠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艺术传承人稀少,获利少,福利小,高龄传承人居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仅仅依靠个人力量传承下去的可能微乎其微。而当地的津贴并没有照顾到大部分的手工艺者,这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再现明清时年画的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应该由更多的人去承担,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一代有必要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留住年轻人,增加他们的福利,不失为一种方法。
第三,文化保护未能以社会建设为依托,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出现脱节。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不断增强,而往往人为因素能够改变人们的精神层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文化的保护依旧需要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從传承人口中得知,杨家埠木版年画几乎人人会做,但是近些年来,年轻人都不太做了。也许是因为获利太少,抑或是工艺流程繁琐,内容缺乏新意,工作过程枯燥无味,年轻一代对城市的向往,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和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变成了制约文化保护的最大瓶颈,还有上文提到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完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生计问题,尤其以小手艺人为主,城镇建设没有带来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实质性改善,使得更多的人去另谋他路,其后代踏上文化传承的道路也变得越来越渺茫,久而久之,文化保护便从文化传承开始出现断层。
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地区合理有效的发展,良好的民生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利于创造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杨家埠木版年画已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应当如何改善民生,留住传承人这将关系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未来与发展。
加大对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宣传保护力度,是网络时代适应大众文化需求、推动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继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梳理档案宣传新理念,增添新内容,开拓杨家埠木版年画潜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以上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地了解和深入探讨,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我国儿童应该从小就知道如何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发展,自觉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传统手工艺品进入社区和校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我相信,一旦有了认同感,人们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通艺人的待遇。有了国家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艺术家们将更加致力于艺术。此外,传统的“师承弟子”的传承模式并不十分有效。可以尝试扩大规模,借助高校以“批”的方式培养更多的艺术家。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优势,打造网红杨家埠民俗文化打卡地,利用现代新媒体宣传,吸引年轻一代的喜欢。
第四,将文化注入民族传统教学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适当的运用民族传统教学,让学生不再是仅仅通过图片或文本理解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民的实践中来,那么,怎样将艺术的功能转换为公共文化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真正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学习与传播,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张殿英.杨家埠木版年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谢昌一.杨家埠画店概述[J].民俗研究,2004(02):153-161.
[3]赵英水,赵青.对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调查及思考[J].装饰,2003(09):71-72.
作者简介:秦晓梅,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大学本科在读。曾获得“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报道”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团员”等称号,并多次获得滚动奖学金,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