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小微湿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7-18 15:49蒋启波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3期

蒋启波

摘 要: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提出了“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全域湿地理念,采用“湿地+”模式,推动小微湿地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等深度融合,将乡村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列入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梁平依托境内5.33万hm2稻田湿地和浅丘地带“沟、塘、渠、堰、井、泉、溪、田”自然资源,大力推进乡村小微湿地建设,通过“湿地+环境治理”、“湿地+特色产业”、“湿地+自然生态”等模式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关键词:梁平区小微湿地;修复情况;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1 小微湿地保护工作情况

1.1 加强面上保护力度,提高湿地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梁平区湿地自然资源优势,以境内5.33万hm2稻田湿地为主,以浅丘地带中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小微湿地为辅,大力推动乡村小微湿地建设,促进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展全域治水,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打造龙溪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示范带,对流域内的场镇及100户以上的居民集中点,实施全污水收集和治理,建设尾水小型湿地公园;采取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库周污染控制、库周面山绿化等手段解决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和库塘整治[1]。通过水源地污染源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配置植被带等方法实施水源地保护。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全面治污;加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至东山森林公园生态涵养的保护,强化污染源头管理,全面禁止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1.2 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突出重点,加强修复。抓好“全域湿地、城市丘区湿地连绵体、乡村小微湿地”规划建设工作,重点突出“两山(高梁山与明月山)—湖(双桂湖)—河(龙溪河)—田(稻田)”,将湿地保护列入梁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民为本,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确定永久性水稻田种植面积和区域,打造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维护人工湿地生态功能;整修并利用农田沟渠系统,恢复田埂以及沟渠的连通功能,以净化农药化肥污染,减缓稻田湿地退耕速度。推进小微湿地生态治理与恢复。城市结合现有河、湖、塘等资源建设城市丘区小微湿地;各镇乡结合治污治水(含尾水提升)方案和自身自然资源建设乡村小微湿地[2]。

1.3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湿地保护意识

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轮番宣传报道,扩大湿地保护宣传范围。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湿地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湿地保护意识。成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多个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初步建立了纵横向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机制,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2 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情况

2.1 先行乡村小微湿地建设

实施“湿地+稻田”,以万石耕春稻田湿地景观建设为依托,加强境内5.33hm2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保持稻田湿地原始风貌,留住乡愁记忆。实施“湿地+特色产业”模式,以梦溪湉园民宿加梯塘小微湿地建设猎神村乡村小微湿地群示范项目,带动全区“湿地+民宿”建设模式的推行。通过猎神小微湿地建设,在猎神村后方近3.33hm2的梯形稻田,与村落紧密相连,数十个田块沿着山坡往上延伸,呈现出山地立体小微湿地景观。稻田进行生态修复,种植了莼菜、慈姑、菱角、空心菜、水芹菜等10多种水生经济作物。猎神村的小溪沟,过去是直立式陡岸的生硬渠道,通过小微湿地理念和技术引领的生态修复,如今已经成为生态秀美的乡村溪流。实施“湿地+环境治理”,以竹山镇小微湿地为示范,对农田尾水生态净化、雨洪管理、污染控制、水源涵养,有序构建全区乡村湿地有机体。

2.2 打造城市小微湿地公园

高品质打造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建成桂湖夕照、張桥烟雨、垂云北观、都梁飞雪、竹苑闻莺、梁山草甸等一批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示范项目景观,积极营造生物乐栖、百姓乐居、游客乐游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城区现有“一湖三库四水”环境优势,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建成窝子溪、小沙河等城市溪流小微湿地公园[3]。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功能认知不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保护湿地,尤其是对一些大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增强了保护意识。然而,却忽略了身边众多的小微湿地(一般指2hm2以下的沟塘渠堰田溪等湿地),特别是乡村普遍缺乏小微湿地概念和保护意识,对小微湿地的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丰富生态、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认识不充分,缺乏有效地监管和保护。保护刚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小微湿地保护管理研究,加大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2018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获《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但国家层面还未出台《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地方更没有相关的配套细则和措施,需要从制度安排上提升乡村小微湿地的地位,增强制度保护权威和刚性,为地方小微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订章立制”。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小微湿地建设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4]。目前,国家层面和市级层面对小微湿地建设资金几乎没有投入。梁平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乡村小微湿地建设初显成效,但因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小微湿地建设缺乏有力支撑,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限,反哺建设不足。加之社会资本对“湿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持观望态度,投入资金参与建设信心不足。而国家对湿地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建设项目,对科研类和监测类资金几乎没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湿地保护和规范建设步伐。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湿地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湿地建设和管理不仅是林业部门管理的新领域和新内容,而且是社会需关注的提升社会生态功能学科。梁平区湿地建设管理者几乎是从零开始,没有专业知识和人才,保护、管理、监测的技术手段原始粗犷,这些因素已成为制约湿地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5]。

4 几点工作建议

4.1 树牢“两山”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对湿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湿地建设管理保护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环境。

4.2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小微湿地保护管理、生态修复资金的投入。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有条件、有发展需求的区县每年给予专项经费保障,并有效整合水务、农委、林业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共同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出台鼓励政策,让社会资本参与小微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4.3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联动机制,由政府主导,相关单位参与的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及时解决湿地建设管理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小微湿地认证体系,对已建成的小微湿地纳入台账管理,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鼓励“湿地+”建设模式,推动湿地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深入融合[6]。

4.4 严格保护管理

制定乡村小微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动植物保护标准,建立湿地环境动态监测机制。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出台湿地保护公约,建立政府倡导、全民参与的有效保护机制。加强湿地区域内的水源管理,严控面源污染,制定多项举措,强化工作考核,有效保护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建立严格的保护管理考核机制。

4.5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湿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引进高校湿地专业人才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充实湿地保护管理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合作,并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小微湿地建设方面技术指导。

5 结语

梁平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要求,以全域湿地建设为主要抓手,大力开展乡村小微湿地试点示范,瞄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目标,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振兴,韩碧君,付士磊,夏曉东,刘瑶.城市湿地休闲酒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1):54-55.

[2]任全进,季茂晴,于金平.小微湿地的作用及营造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89-90.

[3]徐梅,马建武.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5(18):203-205.

[4]王婷婷,李海霞.节能思想指导下的居住区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5(05):32-34.

[5]陈兰芬.旅游度假酒店景观之水景营造\[J\].园林,2014(08):48-50.

[6]江梅.居住区湿地景观的营造\[J\].现代园艺,2014(06):166-168.

(责任编辑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