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站余票应该卖给谁:一堂鲜活的辩论课

2020-07-18 15:48王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辩论

王涛

[摘 要] 在教学中吸收辩论赛的经验,围绕中途站余票应该卖给谁这一辩题,经师生辩论发现,无论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还是“先到先得”的原则,都无法顾及所有情况。人类群体生活中分配政治的两难选择,考验着政府的良心和决策者的能力。在人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缓和两难困境,讲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辩论;先到先得;需要

[作者简介] 王 涛(1980—),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讲师,法学(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56-02    [收稿日期] 2019-11-19

在开展政治思想类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打破教师“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吸收了辩论赛的经验,把传统课堂改造成辩论课堂。辩题事先告知学生,要求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辩论以教师为正方,以学生为反方展开交锋,教师还兼做主持人。本文记述了一场以“中途站余票应该卖给谁”为题的课堂辩论,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借鉴和启发。

一、价高者得VS先到先得

主持人先做开场白。春运期间,乘坐火车返乡返城的人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旅客中途下车之后,可以由此站开始售出座位票,只有购得中途站余票的旅客才有权获得空出的座位。有些旅客购买的始发站车票就是站票,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空出的座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又得为中途上车旅客让出座位,难免心有不甘。不仅让座的旅客,甚至连旁观的乘客,都可能会感到疑惑:买到中途站座位票的人恐怕是有关系,铁路部门偏袒了这些人,没有对所有乘客一视同仁。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面对争执,要讲道理。

老师首先发表正方观点。正方观点是“中途站余票应该价高者得”,谁出价高中途站余票就卖给谁。这个观点看似荒谬,但正是“黄牛”票贩子的行事逻辑。表面上符合市场逻辑,实际上却是非法的。铁路公司显然不能按此原则行事,关键是为什么。学生作为反方发言:铁路公司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国有公共组织,它的行为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制定票价的时候应当受到政府的规制,同时接受公众的监督。作为公共部门,铁路公司的服务应当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位公民。而且就算我们面对的是私营公司,后者在提供有差别的服务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不考虑民众的“需要”。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合作体系,作为这个体系的一员,任何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基本出行需求)都应当得到满足。

反方观点是“中途站余票应该先到先得”。反方指出这样一个事实:除了要为返校的大学生、归队的现役军人预留一定数量的座位票以外,火车站均按照“先到先得”原则出售火车座位票。这样做符合我们的道德直觉,同样“中途站余票也应该先到先得”。火车座位票分配平衡了两个因素,一是“先到先得”,二是大学生、军人这类群体的“需要”。不过,承认这种“需要”的优先性,与其说是出于对这类群体特殊身分的考虑,不如说是出于社会功能的考虑。

二、稀缺品分配的两难困境

主持人要启发学生对辩题的深入思考。确实,人们一般不会对“先到先得”提出反对意见。虽然没有任何明显的道德理由让先到者优先,但这条原则却不会让我们感到有违情理,相反,它被普遍认为是公平的。“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因为人们觉得它作为一个不平等的分配者对谁都一样。”[1]问题是,按照“先到先得”原则出售中途站余票真的公平吗?当前,我国铁路系统各个售票渠道主要按照“先到先得”原则出售车票。在火车票预售期内,有些人由于非个人的原因在抢票大战中处于劣势,买到了始发站站票。如果我们承认从始发站出发的无座乘客获得中途站下车乘客的座位是合理的,那么中途站余票就不应该跟始发站车票一道售出,因为这意味着有一部分站票旅客有机会获得座位。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所有中途站上车的乘客都丧失了获得座位的机会,停止出售中途站余票又是对这些人的不公平。铁路系统现在是联网售票,在预售期内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既出售始发站车票,也出售中途站余票。由于购买始发站车票的乘客实际上不可能购买半程车票,购买始发站站票的人其实购到的是全程站票。

“先到先得”原则符合形式的平等。在火车座位票的分配中,实行“先到先得”并没有将所有的偶然性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些在抢票时处于劣势的人,或者是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不熟悉网络购票操作,不了解电话购票渠道;或者是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房租,只能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郊区。总之,不能把过错完全归咎于他们。在分配火车座位票这种稀缺品时,即使实现了形式上的机会均等,即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来购票,也还是无法对一些人的劣势给予补偿。

三、直面两难困境

政治学关注的是资源、物品和机会的公正分配,不管它们是一个固定的总量,还是处于生产和通流过程之中的变动量。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维尔把政治定义为关于“尊重、安全、收入等社会价值”的分配活动,而政治学关注的是“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需求而言,无论是地球上的资源,还是社会生产中的产品、社会交往中的机会都是稀缺的,选择何种有关它们的分配方案,是困擾政治学学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棘手难题。政府在制定有关稀缺品分配的公共政策时,经常会碰到类似中途站余票分配的困境。古往今来,人类群体生活中分配政治的两难选择,一直在考验着政府的良心和决策者的能力。

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有一部名叫《传染病》的电影,讲述了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毒感染全球的故事。疫情急速恶化,按照什么标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呢?政府的指导方针是“功利主义的”,即放弃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以便更好地救治那些刚患病的病人。拔掉危重病人的呼吸器,这些病人立刻会死,然而谁又能保证这样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大利用呢!电影中,一个小女孩刚刚出现症状,成功救治的机会看似很大,但缺乏呼吸器。一位道高望重的医生面临两难选择,但他必须立即决断。最后这位医生按照政府指导方针拔掉了一位老人的呼吸器,对那位小女孩展开救治,但最终两个病人都死掉了。

被两难选择困境所烦扰,这或许是人类的宿命。然而在人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处理纠纷,讲理依然意义重大。讲理只是为了缓和非理性的情绪,争取理性的共识,从而规避暴力,但无法靠它来彻底破除两难困境。面对经常发生的争执,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有两种:一是讲理,使人信服;二是诉诸武力,使人屈服。在处理国与国的纷争时,在表明对和平的期待之后,我们还要加上一句“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即使如此,对武力的使用也须十分慎重。在一国之内,社会冲突的暴力解决受到国家权力、法律的严格控制。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的疆域之內(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2]在法治社会里,讲道理才是解决社会冲突的正常手段。虽然讲道理可以避免冲突升级,却不能也不应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友善。相反,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回到辩题中的情景,当列车驶出停靠的车站,有座位的乘客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乘客坐一坐,或者大家挤一挤,或者轮换着来坐一坐,这样既缓解了大家旅途的疲惫,又收获了一段轻松愉快的经历,这不是值得尝试的吗?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M].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0.

[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5.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bate contest,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bate about the question to whom the remaining tickets should be sold in the midway station.It is found that neither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on demand" nor the principle of "first come,first served" can take into account all the circumstances.The dilemma of distribution politics in the life of human groups tests the conscie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decision makers.Within the scope of human resour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ase the dilemma.

Key words:debate;"first come,first served";demand

猜你喜欢
辩论
中国古代青铜器失蜡法铸造之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高考作文“辩论稿”写作探究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辩论形式的网上实时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