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写有“格调”的作文

2020-07-18 15:59贾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格调家乡作文

《语文的理想国》中说,格调语文的写作教学必然需要勇敢地承担起弘扬主流思想和发展精英文化的社会责任。这是写作教学的使命担当。

有“格调”的作文是关注社会生活、充盈思想情感、洋溢诗意想象、活跃逻辑思维的。当下的许多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面对传统文化与哈韩哈日的博弈,面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角逐,却选择了收缩自己的视野,做起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文中,少见个人修养、感恩情愫、心怀天下的真挚话语,也不见乡土情结、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精髓,更不见民族凝聚、幸福工程、公民意识的时代价值表现。总之,“格调”作文鲜见。

王荣生教授认为,“作文”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在考试的驱动下,很多学生放弃了真实生活的体验,放弃了社会实践的经历,放弃了自身情感的升华,而是在一篇篇“例文示范”下摇头晃脑,在一个个“写作技巧”里矫揉造作,以至于笔下的文章失去了高中生的“原生态”。我们要培养能力,要让学生的作文有格调,就必须先将作文格调的内容充实起来。

一、引导学生观察家乡风物,培养乡土情结

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尤其是远游的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这样一份特殊的情感,加之我们用心的观察体悟,便能与我们的文字有效组合,形成一篇篇美文。

(一)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积累写作素材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学生可以将目光聚焦家乡,不断积累素材。从观察内容出发,可以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比如家乡的居住环境、交通、建筑、农作物、风景等;可以观察家乡的社会环境,比如家乡的饮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等;另外还可以从肖像、神态、语言、衣着、动作、性格及心理等角度观察家乡的人物;还可以关注家乡的大事,比如庙会、婚丧嫁娶、留守儿童、拜师学艺、过年返乡潮等。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了解家乡的新风气、新文化、新面貌、新气象。

例如,周作人《乌篷船》那些工匠式的介绍,尤其是那几句对船头的描述:“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流露出的分明就是对家乡风物的亲近感情。表面上看,文章是在写乌篷船,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闲适的人生观,文中也弥漫着淡淡的乡愁。于学生而言,写作时也可以从当下的小事物、小人物的描写着手,再通过今昔对比,最后回到家乡的新貌上来,抒发情感作结,而这样的行文也会因为充足的素材而不再是难事。

(二)倾听他乡游子的心声,体悟桑梓深情。

“倾听”不是易事,而是带着思考、情感去用心的品读。这倾听的声音可以是电话那头真实的表达,也可以是游子在字里行间的流露。真实的通话,听听他们心中的挂念与不舍;文字的表达,读出他们在笔下流露的眷恋与遥望。

如果我们能带着学生用心去品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份乡情会感受的更加真实。深深的思乡情绪通过对雨声的描写流露出来,借冷雨来表达情感,将自己身处台湾而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之情深深倾诉,这是大师的手笔;同时,他又将这份浓浓的乡情寓于前人的诗词而在文中自然化用,这样的乡情便不再是灰色黯淡的,而是透露出文化光芒的真情。

二、指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书写文化传承

文化认同首先是自我认同,作为青年学生首先是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这一点我们一线老师责任在肩。从功利的角度去想,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干涩乏味,正是因为缺少了文化的底气。那么,“底气”从何而来?

(一)走访经典名胜,触摸文化真实

余秋雨先生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我们的学生没有先生那样的文史功底,也不会产生深邃的思考,但是可以从名胜中感受到它的内在意蕴。“深窈秀美世外桃源”的私家园林和“锦绣江山演变铺列”的皇家园林便是婉曲含蓄比之磅礴威严,感触自然不同。登临长城,会想到“群峰云共高”,观赏它,赏心悦目;品味它,沉重悲泣;而读懂它,就需要毕生的精力。这就是触摸的文化真实,因有所见而有所感。

(二)博览文化样式,培养个人兴趣

文学、书法、绘画、戏曲等等文化样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必須带着学生在这样一个文化的“大房子”里广博的学习,不断的汲取,同时又要有一股钻劲,在某一个领域要有自己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钻研。品味绘画,就要静下心来,融入进去,体会“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走进戏曲,就要让自己也舞动起来,和优孟,和严蕊,和商小玲,和程长庚来一次穿越时空,超越门派的梨园翩跹;观赏瓷器,就要用心去思考“无限天地在其间”的意蕴,从而谛听其妙音;关注书法,必然先懂“静、思、悟”,从而领略历代书家在历史悠久的翰墨岁月中神采各异,各领风骚的精彩……每一种文化样式都有其独到的内涵,要想做一个文化人,那得先有文化,而这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三、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理性思辨

(一)用心观察社会,学会认真思考

青年学生需要读“圣贤书”,但也要闻“窗外事”。要想学生作文跳出“想当然”“说歪理”的窘境,就必须引领其放眼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并多角度思维,剖析利弊。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疫召唤了无数的凡人英雄,唤起了无尽的人间大爱。学生宅在家中,可以从无数个平民英雄的身上读出了平凡的伟大;从一个个志愿行动中看到了青年的自然勃发;从每一个呼吁与劝诫中警惕到了理性与自觉;从病毒的危害中思考“天时、地利、人和”应该如何来排列。事件可以是单一的,但思维必须是多元的,“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这在理性思辨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中提取素材,选取角度,剪辑案例等,为“我”所用。此外,我们指导学生看新闻、读报纸,从媒体文字中借鉴作文之法:积累金句哲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触和理性思考;吸纳立意观点,借鉴不同的立意角度,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立意水平;借鉴行文结构,让文章思路清晰,章法分明;学会分析说理,或就事论事,循事析理;或借事喻理,条分缕析;或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或正反对比,纵横捭阖;或层层推进,纵深论述;或探寻因果,辩证思考。学以致用,文笔必然优化。

(二)坚持微写作,注重写作修改

这里的“微写作”是指方向明、时间短、篇幅小的写作。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首先,教师用5到10分钟时间明确写作要求和方向,做好相关要点提醒;再用20-25分钟与学生同题写作,要强调的是所有人都必须是独立写作;接着10到1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教师参与;最后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这样的写作教学方法,无论是观点句写作、提钢化写作、还是微博体写作,甚至是精彩句写作,都大大避免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界限不明的问题。此外,强调反复修改,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每一次的修改都要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有闲的修饰和润色,这样的作文就是学生自己的“范文”。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怎样运用知识的艺术。”是的,就像写作教学,单纯的说教不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只有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共同的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到生活,在现场重新感受事件;回到思想,在内心铸造丰盈人格;回到想象,让思维建构大千世界;回到思维,让科学增强理性力量。唯有此,才能助推作文“格调”品质的形成。

贾翔,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格调家乡作文
法式新格调
运动,是一种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