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鹤,王建华
(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带一路”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决策,利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重大影响,构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目的是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丝路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1]。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犹如一条串线,把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促进,互相包容的发展经济带。广西作为丝路的南线省份,尤其是作为海陆丝路间的连接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实现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往来探讨与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明确指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将广西发展这盘棋走活”[2]。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广西不仅是参与者,而且还是推动者。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旅游文创产品在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一带一路”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沿线的旅游业,同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推进“一带一路”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辟了新道路,同时,也迎来了新挑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突破口,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为动力,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与东盟的8个国家建立了国际合作园区,建立了国内首个国家旅游合作试验区,竭尽全力打造广西成为“一带一路”国际间旅游合作的新高地和成功典范。2019年全区县域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6亿人次,旅游总消费10241.44亿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给游客提供了便利,秀丽风景和民俗风情满足了游客的视觉享受,但想把广西真正展示给世界各族人民,以广西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自然就充当了最直接、最合适的展示交流桥梁与纽带[4]。然而,就目前广西地区旅游工艺品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紧靠“一带一路”思想,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特色、民族风情、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创造出独具广西区域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文化和品牌是当下长期存在并不断困扰广西旅游工艺品走出去的难题。
为充分了解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旅游工艺品的现状和游客的看法,选取2010-2016年游客总数量排名前4的城市桂林、南宁、贺州和崇左市(此数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官方网站得到)为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一定程度上这4个城市代表了广西的旅游发展市场和旅游工艺品的现状。首先团队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主要涉及15个问题,在桂林市的象鼻山公园和阳朔的西街进行了预调研,对预调研问卷进行了完善和修正,尽可能地确保其科学性。然后以每个城市100份问卷的标准,在上述4个城市的特色旅游景区进行随机发放,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无效问卷15份,问卷有效率为96.2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旅游工艺品呈以下3个特点:
1.大部分旅游工艺品与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度不高。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千年的民族特色文化积累和沉淀,这一优势为游客到广西旅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口岸,承接大量的国外游客。但是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的游客认为广西目前的旅游工艺品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能够体现民族特色;而大部分游客认为工艺品与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度不高。
2.游客有较强的购买欲和经济实力。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中的富余资金也有显著增加,且用于丰富精神生活。统计结果表明:游客在逛景点时,只要工艺品具有明显的特色或与其他地方的与众不同,有64.2%的游客会购买,有46.9%的游客会花费101-300元购买旅游工艺品。
3.旅游工艺品不能体现广西特色。广西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特色有明显的地域性。作为旅游大省,其旅游工艺品应该具有地域特色,但调查数据发现:60.8%的游客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目前各景区的工艺品不能很好地体现广西特色;有43.8%和48.5%的游客是因为广西的少数民族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到广西旅游,结合游客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旅游工艺品能体现广西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游客对工艺品的消费。
旅游纪念品可以根据其艺术价值、加工难度等诸多因素简单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类别,也可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成儿童群体、女性群体、商务人士、老年群体等等。这就需要在旅游工艺品设计及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和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审美需求的消费者真正需要和喜欢的工艺品应该具备哪些外部特征及内在文化,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考虑造型、颜色、工艺、价格、实用性等因素。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旅游工艺品大多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市场定位不明确,造型千篇一律,产品粗制滥造,缺乏特色与新意,对旅游工艺品市场未来发展缺乏考虑。
旅游工艺品是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的缩影,甚至承载着该地区兴盛荣辱的传奇故事。然而,现在的多数旅游工艺品受加工手段、加工条件、主流文化、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在追求商品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其民族特色的推广,使各地区旅游工艺品日趋大众化、统一化。广西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壮族的铜鼓、侗族风雨桥、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等等。这些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旅游工艺品设计的素材来源与文化支撑,以此进行设计创作,展现各自民族的特色,展现广西的特色。现实中多数商家难以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盲目跟风,选择加工简单、成本低廉、收益明显的“地摊货”进行加工销售,导致产品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缺乏内涵,甚至不符合历史客观事实,强行定义产品内涵与文化,使旅游工艺品不仅失去了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机会,还误导了消费者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
同质化是指现在市场上的旅游工艺品无论是在内容、结构、品质、外观上,大都呈现面孔一致、工艺简单、款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文化与智慧的沉淀、创新等等。旅游工艺品同质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广西地区并不是一个特例,如何结合广西特色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值得探究与考虑的。广西地处华南地区西部,各民族长期以来受居住环境影响,形成并保留了许多不同的习俗、文化、美食、着装、语言等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创造,一定能从多种角度,更准确、全面的对广西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然而,产品前期研发中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外观造型不新颖、主题寓意不突出、地方特色不明显,致使大多广西旅游工艺品被游客贴上了低端、粗制、滥大街等标签,不仅降低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更影响了人们对广西旅游工艺品甚至对广西的评价。
传统技艺是民间传承的瑰宝,每一门都烙着民族印记,凝聚着民族智慧。许多传统技艺承载着人们对世代居住的自然环境的思考,对各自民族文化内涵的实践。然而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相应的,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老去,使民间传统技艺面临濒临绝迹的尴尬处境。受工业化影响,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取代手工业劳作,使商品化更快捷、更简单,加速了资金的积累与市场的开拓,这些无疑加重了传统手工业的负担,再加上传统技艺学习过程复杂、枯燥、学习周期长利润小,年轻人不愿进行学习与传承,这些因素都加速了传统技艺的断代。
所谓品牌,通俗来讲就是产品的牌子,是对产品认知标准化,宣传标准化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与市场中的同类别产品进行区分。部分商家、企业在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不愿投入过多心血,品牌意识淡薄。此外,一些手工艺人长期生活环境与文化影响,与外界接触不多,对品牌意识知之甚少,再加上无人引导,所以忽略了品牌意识的培养,导致其商品辨识度不高,推广、宣传效果差,以至于在商品流通、销售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1.融入广西自然景观
广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秀丽山水,为旅游观光提供众多去处,根据《2017年广西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览表》有关数据,广西共拥有包括桂林漓江景区、南宁青秀山景区在内的五A级景区4处;包括南宁大明山景区、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江程阳侗族八寨景区、桂林象山景区在内的四A级景区140余处;包括南宁海底世界景区、三江侗族博物馆、阳朔鉴山寺景区在内的三A级景区180余处;著名景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和崇左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加上这些城市便利的交通,为“一带一路”相关文化探讨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设计旅游工艺品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和景区特色,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大胆创新[5],将极具广西特色的自然景观通过类比、提炼、借鉴融合等表现手法提取广西元素,结合现代家具、家居、办公用品等设计出具有本土文化气息、展现地域特色的产品[6],如此一来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纪念”需求,还能展现广西极富地域特色的山水风光。
2.融入广西红色文化
广西作为传统的革命老区,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划分,广西共有5处16个红色旅游景区(点)上榜,包括桂林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百色市红七军军部旧址、崇左市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等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独特的地理位置承载着不一样的红色精神,乘着“一带一路”思想的东风[7],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扩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而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改善老区的社会状况,推动扶贫工作开展[8]。如以红色旅游为背景,依托各景区、景点故事、人物事迹、特色景观等进行挖掘和开发,充分整合战争遗址资源,尊重事实,整理、挖掘、浓缩、提炼,将红色文化主题融入纪念品设计中,设计成有趣又实用的系列旅游产品[9],增强和平年代大众对红军争取战争胜利决心的认识与理解,更能体现出“红色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背景,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将红色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
3.融入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民对身边事物、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理解和变为习惯的过程。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西境内多民族环境也造就了多风俗的民族风貌。这其中不仅有自由奔放、题材广泛的壮乡歌圩文化,还有场面壮观、民风淳厚、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壮族的“蚂蜗节”、仫佬族的“拜树节”等等[10](见表1)。除此之外,民族服饰和民族建筑也是各地区民俗文化中最直观的表现。瑶族服饰色彩斑斓,款式丰富;苗族、侗族喜穿金戴银,服装绮丽多姿。设计旅游工艺品时可以根据各民族具体特色、历史典故、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借鉴参考,把广西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讲给世界听[6]。
表1 广西区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情况表
4.融入广西非物质文化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18》中相关数据显示,广西拥有包括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彩调、壮剧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项[11-13],每一项都饱含着少数民族人民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考过程,通过上百年的提炼、积累、实践,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凝聚着心血和智慧[14]。其中各类民间工艺技术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其工艺精湛、寓意美满、题材丰富。在融入广西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再生过程中可以将精湛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审美观念及大众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其技术特点,如将广西非物质文化中的织锦、蜡染、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设计风格融合混搭,通过重构造型、变换色彩、调整图案纹样等手段与现代家居、装饰摆件,服装、珠宝首饰等互相融合,尽可能地使旅游工艺品设计传递一种温度、一种情怀。
1.贯彻“一带一路”理念,实现多平台窗口化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与需求,增强平台化、窗口化策略。广西境内旅游工艺品相关产业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面对国内相关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相关合作,拓宽国内市场,增强广西旅游工艺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市场,应当加强与国外相关产业的采购商的联系,建立广西境内的旅游工艺品的外销平台,引导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旅游路线及交流等相关项目合作,例如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广西的相关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协会交流探讨以及旅游工艺品巡展等方式来深化贸易关系,以广西旅游工艺品建立长久性、国际性、地域性的旅游工艺品产业电子服务窗口。在开展外销平台时,政府应注重对于质量监督、市场把控、税务管理等相关内容,确保广西旅游工艺品的跨区跨境电子商务体系的有序发展。除了双边电子贸易平台的建设之外,可通过相关人气电子平台进行旅游工艺品的宣传与推广,例如时下国内外人气较高的“抖音”“淘宝”等,为广西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窗口、新途径。
2.“产-学-研”模式联动,创新发展途径
在新时代产业经济的冲击下,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模式,应当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多方面合作,创新发展途径。“产-学-研”模式联动为旅游工艺品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高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为高校教学科研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借助企业对于市场的敏感嗅觉,将企业相关项目引入到课堂实践当中,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深化教学改革,并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实践,改革创新。高校通过企业相关项目的实践,将原先呆板的课堂模式优化升级,有着源源不断的,且富含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模式在课堂诞生,不仅为企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也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设计行业的实践能力。
(3)联培模式,人才辈出。通过该种模式培养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高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以及实践经验,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及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15],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储备资源。
3.文旅融合,推进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
广西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不能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应当结合地域特色,在政府帮扶支持力度强以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境内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有着巨大发展前景,对广西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文旅融合下广西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为以下3种模式:
(1)自然景点-景点相关旅游工艺品(山水文化)
对于自然景点而言,其本质的观赏点在于山水风光,例如龙脊梯田、象鼻山等自然风光优美的景点。而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法将自然风光融入旅游工艺品的形式中,例如陈珊、张德坤等人设计的“映月-西湖”手表以及桂林山觉漆器工作室制作的“山水系列·大漆陶瓷盏、茶盏”,这样不仅能推动广西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也能为景点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2)博物馆-博物馆展品相关旅游工艺品(历史文化)
博物馆作为地区历史发展的媒介,其传统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而参观的游客大多只能以照片的形式来记录,但通过展馆内的展品为设计来源的相关旅游工艺品,例如中国台北博物馆的“翠玉白菜伞”、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巧克力”,这样的设计能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观赏心理,也能提高博物馆相关展品的知名度。
(3)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相关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境内分布了壮族、瑶族、苗族以及侗族等少数民族,将其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设计形式演变形成民族风情类旅游工艺品,例如肖蕙琳设计的广西花山岩画“非遗”包装,该模式能极大地刺激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为旅游工艺品产业提供丰富的设计题材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广西各类经济的良好契机,尤其是旅游业。通过对广西游客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广西旅游工艺品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和传播广西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工艺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以及品牌化效应差等问题和缺陷。在“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市场更好地传播广西特色文化和民族瑰宝,应该将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遗产)巧妙地应用到旅游工艺品设计中,提升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同时,借助现代的、科技的、时尚的视觉冲击和游客体验阐释广西民族文化的精髓。此外,通过多平台窗口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旅游工艺品交流、研讨、巡展等贸易关系,打破传统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模式,借助“产-学-研”联动市场机制,为市场提供创新设计人才,不断革新旅游工艺品设计风格和宣传手段,向沿线国家展现具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打造出“壮美广西”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品牌。
旅游工艺品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和交流,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了解,使得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走出国门,为世界展现多彩中国、多彩广西。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更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互信,促进广西多民族文化服务出口建设和市场开拓,提升文化产业输出,使沿线国家认同中国文化,构建和谐共处、共享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打造文化自信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