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兵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宣传中,“封城” 带来的报纸“送不出去”的尴尬更为直接地暴露了传统媒体的短板,而以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占了上风。事实再一次证明,没有阅读率,就难以产生影响力。
新媒体强大辐射力和感染力在突发事件、 群体性事件和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值得传统媒体学习借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学什么?愚以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学新媒体讲故事、善表达的能力;学新媒体追新闻、求时效的能力;学新媒体会互动、搏眼球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 这是历史给出的使命,也是现实需要的选择。
地方党报作为主流媒体,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守正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守正并不难,但要创新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放下架子,正视短板。 在新媒体欠发达的时期,主流媒体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的地位很高。 如今的影响力虽不如从前,但政治优势尚存。因此,还或多或少端着“架子”。每当说到“媒体融合”,都还耿耿于怀,总认为自己是内容生产的主导者。
但凭心而论,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可视化、立体化、现代化,传统媒体与其相比,生产方式、产品定位、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要略逊一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与年轻人有情感共振,思想厚度与情感温度能有机结合。这正是传统媒体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更是报纸必须补上的短板。
减少综述,多讲故事。综述性报道,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但随着读者的变化,这种表达形式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连编辑记者自己就不愿意阅读这类报道。
新闻讲究“一事一议”,而综述是“多事合一”,道理讲得多,故事讲得少,有态度,但少温度;有意义,但缺意思。 因此,报纸要像新媒体学习,变说教为平等交流,变材料语言为群众白话,变概念口号为生动细节。
传统媒体要倡导多写事件性新闻,少写综述式报道。多用“讲故事”的手法,少些“新华体”、“八股腔”。 要学新媒体讲故事从标题开始,一则标题浓缩一个故事;一篇报道叙述一个生动故事。
打组合拳,强冲击力。 新媒体在音频、视频上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学的,特别是报纸,根本学不了,但新媒体善打“组合拳”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报纸版面要产生冲击力,也必须在“组合”上下大功夫。同题组合、同类组合、多图组合、图文组合,等等。事实证明,一个版面能有一个组合报道,就能产生视觉冲击,令人眼前一亮。
组合报道,来源于策划。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报纸的组合报道几乎天天都有。 这是因为来稿几乎都是同题同类,编辑稍加“二次创作”,就能立体呈现。
疫情结束后,怎么办?应该强化值班总编编委的引领作用,注重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记者的能动作用,三管齐下抓策划,用项目拉动报纸质量提升。
“不日新者必日退”。眼下媒体面对的受众日趋多样化,不同受众需求分化,新人群诉求各异,新问题不断涌现,新媒体迅速扩张。因此,传统媒体的固有思维必须转变,特别是对“时、度、效”的把握要更加精准。
新闻姓“新”。 报纸是新闻纸。 事实上,翻开地方党报,不难发现,很多稿件“新闻含量”低,有相当一部新闻说白了就是“表扬稿”,少数稿件甚至还不如“黑板报”的水平。 这恐怕是报纸渐渐失去读者的原因之一。 愚以为,党报既要讲政治,也要讲新闻规律,二者不可偏废。 党报讲政治,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把讲政治融入到每个版面、每条新闻,甚至是字里行间。新媒体“追新闻”的劲头就值得借鉴,报纸“一锤子”买卖应有所改变。
新闻要“快”。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快,它能在“第一时间”传播世界上任何一个支点所发生的新闻。 快到什么程度呢? 以秒计算。 而报纸最快也只能是 “昨日新闻”。但从目前地方党报的情况看,一张报纸能见到的“昨日新闻”少之又少,一个多星期前甚至半个月前的消息依然可见,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 因此,党报要下功夫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否则,会被新媒体越甩越远。
新闻求“独”。 “一篇通稿打天下”是传统媒体的固有思维。口号式、机械式的传达是报纸的做派。新媒体以快取胜,那么,传统媒体就应该以“深”立足,因为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渠道绝对不是报纸,而是新媒体。以报纸时事版为例,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扬长避短,要么追求可读性,要么追求服务性,用“杂志化”的思路编辑时事版。如果总是重复新媒体传播过的内容,就不可能吸引读者。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 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除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边界。 由于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单边传播的功能局限,使得交流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
把传统方法用活。报纸虽然是单边传输,但并不是不能互动。 《市民点将》《问答民生》《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我看“水数字”大讨论》等,这些都是报纸与读者互动的成功范例,充分体现了“群众办报”的理念,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但这些喜闻乐见的传统互动形式如今在报上很少见到了,报纸的互动性早已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其实,越是受到新媒体冲击,报纸越是要强弱项、补短板。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我说你听”“我办你看”“爱看不看”的姿态,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响力必然会打折扣。
向两微一端延伸。在加快媒体融合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地方党报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这是传统媒体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我们如何运用好新媒体这个互动平台,让报纸的影响力更大呢?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先报后网”是个好办法。将报纸所涉及的热点话题“搬”到“两微一端”去“发酵”,让广大粉丝参与讨论,让“焦点”聚焦、热点“变热”。 这就是最好的“融合”,能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同读者报外互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互动的“先天优势”不足,但完全可以在报纸以外找到弥补的办法,特别是在开展活动方面, 报纸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 如《三峡日报》城市传播研究中心发起的“寻找最美XX 人”系列活动,就很成功。报纸展示人物、网络投票评选、全媒体公示、行业领导颁奖……互动性强,影响力大,既突出了社会效益,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可谓“互动双赢”。 事实证明,“报外互动”大有作为。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