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主体意识、素质、结构和管理模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自应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教师顺利转型,教师自身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知识生产模式变革
我国从2014年开始,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转型试点工作包含的方面很多,既表现在相关配套政策、转型发展力量支持等外部原因,也表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观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科研和社会服务模式等方面,也体现在转型发展的主体——教师身上。师资是高校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教师的转型发展的速度与程度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度与深度。文章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提出教师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教师转型”主要是指教师在知识、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为了满足大环境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大体而言,教师转型包括教师主体意识的转型、教师素质的转型、教师结构的转型、教师管理的转型等方面。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主体意识转型方面
学者王月红的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于学校转型发展,其行为意向水平高于认知水平,认知水平高于情感水平[1]。总体上来讲,大部分教师对于学校转型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有的教师是被动应对的状态,对于“转型”的实质与要求了解不够,还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再者,不同背景信息的教师对于转型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理工科专业教师、科研型教师对转型更加积极。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在教育管理部门主导下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于转型的信息了解有限。同时,同传统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较为复杂,有的升本前的老教师对于主动转型意愿不强;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的历练,对应用型教育的认知、能力素质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差距,从“学术”走向“应用”,还有困难。少量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人员,实践經验较为丰富,但缺乏从教经历,还面临如何提高执教素质、从技术人员向高校教师转型的问题。
(二)教师素质转型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之外,更应具备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亲身实践经验,只有亲身经历、处理过相关的实际问题,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因此,行业企业经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所必需的。但调查结果显示,有全职实践经历的教师仅占33.03%,同时,这些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有一半以上教龄在6~20年,而教龄未满3年的新教师中有全职实践经验的比例为25.72%。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完备,这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中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升本前原校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再者,许多从各高校聘任过来的新教师多为青年教师,是直接从师范大学到各新建本科院校中任职的,缺乏教学经验与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的数量与来源反映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学校、厅局、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但更高级别的课题申报较困难。同时,研究团队的组成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师结构转型方面
从教师的数量结构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较高,相关研究显示:与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17.71∶1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为19.61∶1(部分院校的生师比为33.3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2]。显然,较高的生师比必然让教师处于“应付”的状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聘教师所占比例高,最高可达62.27%。从职称结构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总教师人数的8.20%,半数教师是中级职称。从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很少,仅占总教师人数的8.41%。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以拥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较少。不合理的师资结构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难以达到好的状态[3]。升本以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未能对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补充,学校不得不外聘教师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单一化,重科研轻教学,不适合不同类型院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与老牌本科学校相比存在距离;缺少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
(四)教师管理模式转型方面
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出现“学术漂移”[4],影响了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理应重视教学之基、应用之本,但从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优秀人才选拔及优秀教师评选要求等文本材料来看,强调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与级别的做法较为普遍,对于教学、应用能力则大多是软指标,今后需要细化与落实。
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提出的新要求
(一)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特征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指知识生产模式从模式I向模式II转变。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I相比,新知识生产模式即模式II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即知识生产的“应用情景性”“跨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所的“异质性”“反思性”、知识成果的“评价多维性”。
1. 知识生产的“应用情景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围绕着一个实际的应用情景来进行,并在此过程中生产出知识。这一特征不仅影响着应用问题的研究与发展,还要考虑到问题的利益、制度以及实践环境。在模式II中,知识生产围绕着特定的应用情景来处理问题,并且所生产出来的知识要对社会实际中的人或事有实际效用。具体来讲,首先从问题提出的开始就要注意以应用和实用为导向,随后在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实用性,最后到知识成果的产生、推广与使用都要在实际应用的情景中进行。
2.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
知识的生产不是在特定的具体单一学科中进行的,而是根据具体问题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基于不同的学科理论视角,运用多样的实践方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的提出者吉本斯强调,模式II中的知识生产不是对学科知识的单纯积累或是简单叠加,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创新的框架来引导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需要模糊起来,加强彼此的分工与融合。“跨学科性”在模式II中的知识生产议程的制定、调动各方资源的方式、研究组织的形成与交流、科研成果评价等过程中都有体现[5]。
3.知识生产的“异质性”
在知识生产中,其主体、场所、技能、经验等都是多元化的,使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在模式II的知识生产中,知识生产的主体与场所不再仅仅限于各高校,政府、企业研发中心、各类实验室、跨国企业、专家顾问团体、研发中心等新兴的非高校机构都可以参与或是组织知识生产,专家顾问、智囊团、企业活动家等都可以作为知识生产的相关者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去,这些不同的主体可以带来多样的技能与经验,使得科学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更符合实际需要。此外,除了知识生产的主体与场所多样化以外,知识生产的组织管理与资金来源也更具灵活性,研究团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地调整,进而提高科研效率。同样,其资金来源也是多样的,政府组织、企业团体、社会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资助。
4.知识生产的“反思性”
参与知识生产的研究者会试图站在所有参与者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考虑后再采取行动。由于知识生产模式II的生产方式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是多元化参与者的共同关切,知识生产的过程、方式方法、结果以及成果的实践等都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创造出更适合应用情景性的新知识。随着知识生产的应用情景性、跨学科性、异质性的发展,知识生产者要对自己的研究保持敏感度,仅凭一人之事是无法顺利完成知识生产的,例如,工程师、律师以及商人等会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工作,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工作环境,给知识生产者更多的反思机会。
5.知识成果的“评价多维性”
模式II对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及完成质量的评价标准应与传统的评价标准区分开来,因为模式II包含了不同领域的学术背景以及企业市场、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应用情景,其生产过程也超过了单一的学科范围,拥有多样的主体参与其中,为了满足前述四个特征的要求,这就需要模式II不能仅仅局限于同行评定这样的标准,市场竞争力、社会效益以及公众接受度等标准都应该列入到模式II的产品质量标准中去,以期建立一个广泛的标准,体现出更加综合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加强其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提出的新要求
1.对教师主体意识所提出的新要求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顺应国际潮流,正面应对变革,积极作出改变,所以要提高教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认同,要让教师们意识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重新调整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变革。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唯有转变思想,顺势而为,才能迎来新的机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校转型的相关动态与信息,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转型融合起来,保持情感态度与言行举止的一致性,真正做到“主体意识接受转型要求,实际行动跟上转型步伐”。
2.对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
受知识生产的“应用情景性”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需要具备实际的应用能力,包括实用的技能技术以及传授实用技术的教学技能技巧。例如,在教授计算机技术时,教师需要有相关的计算机行业实践经验,才能更准确地将社会所需的计算机人才必备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计算机教师也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只有同时具备了实践技能与教学技能的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获得真正对其职业生涯有用的技能技巧。
3.对教师结构所提出的新要求
新的知识生产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就需要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能够及时了解市场所需,具有敏感的“问题嗅觉”,具备实践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教师结构上,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应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都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促進,不能单方面地抬高某些专业的教师比重,更不能有专业歧视。其次,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应用能力较为成熟的教师,虽然年轻老师的视野比较开阔,其思维也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事物并分享与指导,但是往往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缺点,所以要求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过硬,其学位不能低于硕士,并且需要接受过专业的教师教育;最后,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行业背景,能够懂得知识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及时地与知识使用者进行沟通交流。
4.对教师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教师的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应同时关注到教师的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向教师提供有助于其应用能力发展的环境,保障教师的合理权益;其次,要保证教师民主参与的落实,不限制、不倾斜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再次,要对教师的知识提升作出要求,作为教师,其专业水平要过硬,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站稳讲台、教好学生,做出能服务社会的科研成绩;最后,学校管理者要增加对教师情感需求方面的关注,满足教师对于被尊重和被肯定的需要,让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三、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的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履行好服务和监督职能,也需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但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新建本科院校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视角出发,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转型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教师顺利转型
1.应随时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及时引导教师增强其主体意识
针对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复杂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要对其具体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再酌情采取措施。对于原校的教师要在对其进行的教育教学培训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思想疏导,使其明确转型的目的与要求,了解学校转型的具体信息,从意识上真正达到转型的标准;对青年教师在加强对其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使其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青年教师转变思想、更新理念,不以职称晋升为首要的发展目标,而是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深入行业企业接受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从“学术”走向“应用”;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要鼓励其进行经验分享,作为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为其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确保其进一步转型深造的空间;对其他社会人员要加强其教学技能的训练,对其进行补充的教师教育,使其真正具备作为教师的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对于非理工科教师以及教学型教师要加强意识引导,培养其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2.应建立灵活教师的引进机制与培养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发展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如实施“双聘”制度,从企业中聘用有实际技能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可以给学校的教师提供榜样示范作用,促使本校教师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可有效地补充教师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可根据需要选派适合的教师到相应的企业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挂职锻炼。最后,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给予经费资助、奖励优秀、破格评聘、进修培养等,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要健全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对青年教师开展岗前、职后培训,促进青年教师适应角色转变,重点加强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
3.应实行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予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机会与场所,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学校要多给予教师实践的机会,例如,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等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充实感,对于工作完成度高的教师,学校还要予以一定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于质量标准,新建本科院校要对教学质量与教师评价体系要进行不断优化,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系统,使之成为真正能衡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质量的一把标尺。学校需要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价制度,除了依托学校的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来开展教师评价工作以外,还要将企业、社会的需要融入到评价标准当中去,达到对教师的全面评价,不仅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将教师的教学态度、实践技能、问题意识、科研水平等情况列入到考核的范围内,使得教师的全面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应用型教师的培养。
(二)教师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正确地看待“转型”
教师要正确认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在实际的教学发展观念中落实学校的转型发展需要,要意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表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要把这种转型当作是一次发展的机会,要在众多研究型大学中脱颖而出。
2.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国家的要求、学校的发展、社会的期盼、学生的需求等都驱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以寻求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提高,终身学习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受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若想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处于学术发展的前沿,就必须使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习技能不断增强、知识面不断扩充,最终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其次,为满足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最新的实践知识,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
3.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记录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或教育叙事研究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教研室等平台采取相互交流、观摩、集体叙事等方式进行集体反思,借助集体的智慧,提升个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教学反思的侧重点是大不相同的。新入职的教师反思的重点是如何是自己的教学技能迅速提升:适应期的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是琢磨如何根据教学情境调节教学策略;职业稳定期的教师反思的重点则是分析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待寻求突破。
4.主動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想对相关企业单位中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长期聘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新聘请的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出来直接走入高校,从学生直接成为教师,并且他们在接受培训时主要以传统模式为主,导致实践能力存在不足,因此,教师需冲破传统的思想,平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科研选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较多地考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等线实际需要,使选题能够用于生产实际、更具实用价值,将应用性课题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参与实践的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与研发项目,思考如何将知识向实践转化、如何实现从课堂向社会的跨步。
[参考文献]
[1]王月红.本科院校教师对转型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2]陈寒,顾拓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研究——基于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状态数据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10).
[3]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摘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008).
[4]徐明祥,王艳梅.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的方向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8(8).
[5](英)迈克尔·吉本斯著.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聂永成(1978-),男,湖北安陆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