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坚
摘 要:如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是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有效融合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得以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但是就当前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效果看并不理想,融合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融合意识不强、会计制度缺失等。笔者针对融合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加快二者融合速度,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研究
任何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可以说财务管理是最基础的一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要想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应当认识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只有掌握好二者区别才能够将其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整体融合的效果,这也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可靠性的关键,倘若一方数据记录出现错误,将直接为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都是为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服务,处于一个环境之中,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制约。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能记录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各项内容指标,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管理会计的一些资料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运用了大致相同的原始资料。例如,为了制定投资决策,需要收集相关的成本数据;为了控制存货,需要收集历史存货量、存货费用、材料消耗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均可以从财务会计的报表或记录账簿中获得。这些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对财务预测、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客体,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均需要记录、评价、考核、控制企业资金,从而促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优决策,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容不同。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决策、业绩评价和控制,是对资金的分析、评价、控制、预测和决策,用于管理企业经济活动。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以及利润的核算,是对资金的确认、记录、计量及汇报,用于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其次,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管理会计能够提供最优化决策和有效经营的管理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服务的,常常被称为内部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能够提供最基本的财务信息,侧重于服务和企业有联系的个人或团体,常常被称为外部会计。第三,工作重点不同。经营管理型的企业管理会计需要在反映过去的基础上,强化前景预测、规划、决策等功能,面向未来是其工作的重点。而报账型的财务会计只是提供历史资金信息,面向过去是其工作重点。第四,不同的时间跨度。编制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有着较大的时间弹性,编制的时间可以短至一天,也可以长达几年,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按照管理者的需求进行。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往往有着硬性规定,通常情况下编制对外财务报表的时间为一年、一季或一个月。第五,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精确程度和信息特征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现状分析
(一)融合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也变得愈发紧张,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自身经济效益的关键。但是就当前融合效果看并不理想,内部人员的融合意识普遍偏低,思想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会计工作认识不够充足,仍旧停留在表面层次,鉴于此,使得会计管理的职能难以发挥出来,这无异于削弱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难以为高层决策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拉低了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收益。
(二)会计人员不足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加速二者的融合,获得最理想化的融合效果,但目前企业融合效果看不高,内部的会计人员往往处于缺失状态,现有的人员并未受到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不具备丰富且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也未能及时妥善处理,这无异于影响整体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现有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鉴于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顺利融合,无形之中也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度。
(三)会计制度缺失
一个健全的会计制度,是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基础,也可以为高层决策人员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使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收益。但是就当前企业经济效益看并不高,在融合过程中内部往往缺乏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即使设立了相应的制度,也未结合实际经营状况设立,造成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甚至有一些人员没有执行制度条款中的内容,最终,使所设立的制度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价值。除此之外,制度的缺失也难以为决策人员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四)计量模式不当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融合过程中应当合理的构建计量模式,因为计量模式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着融合效果,所以必须要合理构建。但就当前状况看,企业所设立的计量模式往往缺乏科学合理性,这样将直接阻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本身财务会计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就比较多,会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但是鉴于计量模式的不科学性,使得整体财务会计计量发生了较大的變化,最终的结果就使得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受到了阻碍,当然,也会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难以融合。
三、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一)提高人员融合意识
企业要想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的融合,还应当提高自身的融合意识,要认识到二者融合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具体我们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提高内部各级人员的融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融合工作对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主动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充分的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作用与价值,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还应当提高领导人员的融合意识,充分发挥其岗位职能作用,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才能够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效融合。同时提高融合意识,还有助于为决策人员决策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且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會计人员技能
会计人员综合技能的高与低直接关乎企业未来发展,同时也直接关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的质量,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定期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使其将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为后续工作打下夯实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思想观念的培养,让他们改变以往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一个正确的会计观,这是提高融合效率的一大有效举措。其次,企业还应当端正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他们能够规范在自身行为举止的同时,还能够不断的充实自身,从而不断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行业竞争中稳固发展,还应当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这是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重要举措。本身二者的融合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更加需要一个健全的会计制度来辅助,为决策人员提供理论数据支持。而会计制度的确立都要结合实际经营状况来定,这样才能够将制度贯彻于每一个经营活动中,规避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的现状,切合实际的加速二者的融合。其次,企业还应当明确划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业务范围,要求各级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获得理想化的融合效果,最终,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且获得可观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收益,不断的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且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
(四)合建建立计量模式
针对上述计量模式不当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合理建立计量模式,要认识到计量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效果,而二者的融合也是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所以必须要确保计量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企业应对现有的计量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落后的计量模式,这样才能够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确保融合工作朝着理想方向顺利运行。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管理,这也是融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并加强管理。其次,还应对未来现金流、现行市价等计量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将这些形式多样的计量模式相互配合使用,进一步加快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融合,最后,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是提高经营利润的重要举措,进而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和生存。
参考文献:
[1]赵威.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J].财会学习,2020(12):118+120.
[2]相丽萍.基于IT视角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08):145-146.
[3]韩爽.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J].中国商论,2020(08):207-208.
[4]张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融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4):174-175.
[5]刘佳.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知识经济,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