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思、践、得

2020-07-17 16:17闫文忠
知识文库 2020年1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师生

闫文忠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如何?诚、思、践、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理想追求。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真诚交流对话,进行真实的深入思考,真正可以践行,师生超越单纯知识识记,还真正有所得、有所启、有所获的课堂。

引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埋下种子,扣好扣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而言,必须要直面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

1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现状

1.1思想品德教学的惯性

思想品德课过去十几年间,思想品德课常常是这样一种写照: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热热闹闹;课后,寄希望于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参与,实则大多数情况师生皆知为“奢望”,生活与学科课堂所学“形连神脱”——知行分离;考试,学生背书、记忆以应对考试——叫苦连天。

在这样的学科学习过程中,至少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理念和元素都有所展现,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某些“道理”。这样的课堂体现了我们过去十余年课改的成果,但也仅止于“有所展现”,因为通常在这样的课堂上,创设情境最大的任务往往是用以“证明”“阐释”教材中的某个文本观点,师生都是带有先入为主的文本解读,而非真实问题的逻辑思考,因此,这种思考也必然是浅层次的,甚至是看似思考的“伪思考”。更遑论其在品德养成和践行方面,其更多停留于假设、想象,更易停留于口头上夸夸而谈的表达。可以说,原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更多呈现重知识、少实践,重口述,少力行的弊病,是一种“知重行形”的课堂。

1.2《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已历时三载,虽然教材编写理念、组织架构上多有创新,一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实践,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精彩的课堂。但也不可忽视的是,在基层一线,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旧酒”的状况,课堂教学实践之路,任重道远,当更加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向。

2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真诚交流对话,进行真实的深入思考,真正可以践行,师生超越单纯知识识记,还真正有所得、有所启、有所获的课堂。

2.1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真诚”的课堂

真诚的课堂,首在态度。只有教师把学生视为平等、可对话的个体,才能就某个“话题”“议题”,达成不喊口号、不急于给出结论、不盲目拔高的课堂。真诚的课堂,还在真实。真实是纷繁表达之后的简约,意味着一方面不把德育学科教学异化为德育知识的教学,不深陷单纯的知识简单告知的乏味;也不沉溺于浅表化的“表演”和热闹;

2.2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要有思辨、有思想

有思辨、有思想才会有火花,有火花才会有惊喜,没有惊喜的课堂味同嚼蜡。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脱离了思辨,没有了思想,就会变得假里假气、空洞无物,就容易让人昏昏欲睡。要让课堂“真思考”,就要避免“假思考”,只有摆脱低层次的假思考才能走进课堂的真思考。因此,诸如对很多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我们自己要问一句:“我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是真合作、真探究吗?”诸如对部分学校采用的填空式学案,我们也要问一句自己:“针对课文原文挖词填空,学生填上了真的意味着学生懂了么?带着固有答案的接续学习,是带有创造性的真思考还是牵强附会附和式的伪思考?”

2.3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与学生真实的“践行行动”紧密相联

这里的“践行行动”不是作秀式的课堂活动,不能停留于精致的“假山式盆景”“鱼缸”,要解决课堂学习和真实社会生活、学生真实态度认知“两张皮”的现状,要切合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通过设计学生参与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落实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可操作的主题践行行动,进而才能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真正实现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基于现实教学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活动前置是落实课程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寒暑假、小长假、周末等时间,通过主题活动设计进行教材整合重组,将学生参与活动的经历、感受、体会,以及文本、音像等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变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在真践、真思、真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真知、养成真态度、达成真价值。

2.4道德与法治课堂要超越知识传授有真得

知识的学习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科学习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更要关注,上完一节课后,对于本节课的“话题”“议题”的认知、态度,师生是否有所改变、深化、拓展和升华?如果没有?这节课的价值何在? 衡量一节课,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对学生真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有真实的帮助,对其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态度、价值是否有真实的正向作用。

有时听闻老师抱怨学科课程枯燥,学生不喜欢,但其实学生喜欢一个学科或厌烦一个学科,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学科以及教材内容,更多取决于我们怎样组织教学,取决于课堂上下是否真正给予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思想的升华。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真正的获得感。

3 实现道德与法治理想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

3.1加强教材研备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老教材变化较大,老教材系统阐述知识为主线,课堂多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新教材不以系统阐述知识为主,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展开主题学习。因此,学科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变化,理顺教材内在逻辑,才能读懂、读通教材,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教材怎么这么零散”的认识误区。

3.2重视学情,明确真实的教学目标

备课初和备课结束时,教学目标是否依然一致?教师的备课实际上要在课程标准、教材目标、学生需要间寻找契合点,不能把教材目标简单等同于课时具体教学目标,要在读懂、读通教材的基础上,把准学生的已知点、障碍点、需求点,再行确定教学目标。否则,若课堂教学一味在学生已知的地方做文章,课堂岂有惊喜,学生焉有兴趣,师生岂有收获。

上课前后,不看教案可否简明扼要地描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目標?

3.3转变备课重心,精心设计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习活动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备课重心多在于如何把知识解释精彩,让学生听明白,课堂重心是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的备课重心则在于设计“看得见”的学生学习活动,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实可见。备课重心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但教师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一定不能仅止于学生现有经验的表达,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思维量的、引发学生真实思考的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生学习活动。而要设计这样的学生学习活动,特别要重视的一点,就是要充分预估学生可能的回答。诸如:

  1. 假如我是学生,我能读懂这个问题要我回答什么么?
  2. 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答?
  3. 还有别的可能的回答么?
  4. 如果有,这样的回答是我想要的么?如果不是,这样的回答有道理么?
  5.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回答?需要避免这样的回答出现么?如果需要,怎么调整?
  6. 真的需要调整么?有没有可能将这样的回答化负为正,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深入、深入学生思维、态度的误区,成为闪耀课堂的“亮点”?

可以说,问题设计是课堂生成的起点,不好的问题设计,起点就是终点。只有充分的预估,才能有恰到好处的应变,与其寄希望于课上灵光乍现,不若课前充分预估,成竹在胸。课堂教学智慧蕴于此中。

4 结语

在课改3.0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师生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道德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