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琴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跨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以看出,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都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二者不可偏废。
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尝试,加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英美国家文化。学习英语就是包括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
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At the snack bar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食物的单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食品有趣的故事。关于“三明治”名字的由来,学生在课堂上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三明治的富翁非常喜欢打牌。往往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叫他的仆人用两块面包,中间夹一些香肠、肉饼之类的东西,做成便当拿来给他吃。富翁觉得这种食物既方便又好吃,以后就经常让仆人做着吃,这样既不影响打牌也不饿肚子。渐渐地,这种食品就流传开,而且以三明治的名字来命名,以此来纪念他。
在教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My e-friend关于国家的名称、所说语言的单词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中国国旗图案的寓意,然后告诉学生其他国家国旗图案的寓意。如美国国旗的十三个横条代表最初的十三块殖民地,五十颗星星则代表美国的五十个州。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渗透文化意识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獨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8.At Christmas的Story time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有关的风俗习惯,并布置好教室,还在上课时准备好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和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歌曲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练习和活动中,语言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
当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一般不宜直接问别人年龄(特别是女士),并且借此进一步向学生渗透下列文化意识:不要随意打听别人隐私,一般不宜直接问别人的年龄,尽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ow much is your jacket?”之类的问题。在教“A cup of coffee?”, “No,thanks.”时,我告诉学生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直率的不同文化。
小学生年纪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重,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布置校园和教室的时候,适当设计一些英语标语,警示语,名人名言,张贴学生的英语手抄报,体现英语文化氛围,将会吸引学生极大的关注,从而促进英语学习。平时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书法作品、英文卡片、英语谚语锦集,也可以展览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当他们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的文化越了解,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越浓厚,对英语学习也就更加积极。
同时,教师要注意结合体态语言,随时用英语与学生沟通。以英语教师的风度和气质给学生以表率,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文化氛围。比如每次与学生相遇时的问候;经常说:Sorry /Thank you等等。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学校里英语文化的氛围,需要每个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创造。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正是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识的进行“文化学习”,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两种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大大提高,才能让学了英语的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