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商历史来看,拼多多与京东一样都经历了一段高增长时期,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用户规模。
2014年,在腾讯的流量加持下,京东的活跃用户数从4 730万翻了一倍至9 660万,在2017年底达到了2.92亿。
然而,电商和社交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行业,用户的选择有十分大的弹性。京东在2017年~2018年遭遇第一次寒冬,核心数据连续4个季度下滑。2018年,京东活跃用户数为3.053亿,同比仅增长4.38%,甚至在2018年第三季度环比减少860万用户。
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净利润为15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经营性利润只有400多万元人民币,经营性利润占比不到1%,真实盈利能力堪忧,京东股价从年初的50.6美元高点,一路跌到了第一季度末的19.2美元,市值抹去了62%。
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京东在之前几年快速消化腾讯带来的流量,弓弦拉满之后,目标客户被开发完,既没办法再次寻求用户增量,也没办法盈利。
用户层数量上,拼多多也陷入了瓶颈。从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拼多多过去12个月内的活跃用户数为6.281亿,这一数字已经与中国网购人员数量相差不大,意味着过去一年大部分网民都曾体验过拼多多。同时,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也扩大了6倍,说明社交电商和下沉市场的红利也差不多耗光,这一点可以从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数增量中看出来—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5 200万突然下跌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500万,即便是大量“烧钱”也难抑下滑,增速慢下来是一件必然的事。
亏损方面,拼多多和京东半斤八两。在2020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净亏损31.7亿元人民币,亏损同比扩大超119%,相当于一个季度亏了2019年大半年的钱。此外,从2016年以来,拼多多共计亏损超过221亿元人民币,这种亏损能力就是京东也“自愧不如”。
用户黏性上,拼多多也比京东差。一直以来,拼多多都在向外界灌输一种观念—拼多多一直以亏损换用户,放弃短期盈利搞“百亿补贴”,一步步进军中高品类,迟早能成实现盈利,成为电商一极。
不过,现实是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人均GMV为1 842.4元人民币,增速十分缓慢,这个数字与阿里巴巴的9 720元人民币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这说明,大部分用户对于拼多多这种主打低品类的平台只是一个补充心态,中高平类还是得去天猫、京东、苏宁之类的平台。
另外,拼多多和京东也都被假货问题困扰。长期以来,京东一直都向外界宣称没有假货,但这是一种混淆概念的说法,用户依然困惑于在第三方店铺和自营平台上流窜的假货问题。
此前,在社交平台上就有网友反应自己在京东苹果自营旗舰店里买的手机,用了两年多却发现屏幕不是原装的。
同樣,有自媒体在《京东售假被处罚,网购不应是假货的逞凶之地,再买到假货怎么办?》一文中,就提到:在2018年消费者权益日,刘强东才喊了打假口号,次日一个网友在第三方旗舰店购买的U型枕被确认是假货,但京东却说是另外一个品牌的正品。某网红也加入过吐槽大军,自曝有一次在京东上买了一部iPhone X,收到货结果显示的是iPhong X,而京东却告知“我们经过认真的核实发现,你购买的iPhong X并非假货,而是另外一个正品品牌,是卖家发错货导致的,非常抱歉”。
至于拼多多上的假货,自然就不必多说了,相信大家身边不少朋友都买到过拼多多的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