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虹颖 王学伟 李杰
摘 要 微信可以算是当今人们沟通交流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微信聊天、游戏、缴费、付款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大规模的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还少有先例。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我们首选的就是最为熟悉的微信平台,基于微信平台的沟通交流、文件传送、小程序统计等为“停课不停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更多平时不被使用的功能和教学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提高了學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微信 网络教学 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使得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的思想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手机为主体的线上教学自然成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的主角,本文以近期的网络教学为基础进行详细分析。
1确定教学资源和课前准备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已有的网络教学视频、自己制作的微课、实验视频或模拟实验视频、相关练习题及解析。老师提前筛选出合适的视频再提供给学生。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我们会自己制作相关微课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微课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录屏PPT讲解,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发送。习题的设置主要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难度题量适中的题目以Word文件的形式通过微信传送,学生完成后拍照上传至微信小程序“交作业”中,老师通过“收作业”查看、批阅、评价,实现师生微互动。老师提前一天通过班级微信群传达学习计划,发送学习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提前准备。
2课上学习和拓展
课上时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老师会事先将课堂任务安排的更加细化,学习过程中老师还会随时对学生进行时间提醒,到达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点后都会在群里提示并随机选择几位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回应。比如,发送笔记照片、复述总结重点内容、发送答案或语音讲解思路。这样做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紧迫感,也有助于长时间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网络课程时长100分钟,远比正常在校学习单节课的时间要长,学习、复习、作业都在课上完成。为了帮助学生较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状态,会在其中增加抢答、接龙提问等环节,创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
第二阶段为集中答疑,老师提前利用希沃白板的知识胶囊录制解题思路和过程,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立知课堂观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了能让所有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会穿插布置任务,学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提问,更不知道会提问到谁,迫使他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看完所有题目的解析。起初即使是写一个简单的方程式,被安排的同学也会感到不情愿,后来他们慢慢地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逐渐有更多的学生期待自己能有这样神秘的任务。任务的种类和难度也在逐渐升级,从写方程式,语音描述解题思路,到视频讲解类似题目,再到总结出其中隐藏的知识点、整理类似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出色的完成,虽然过程可能是曲折的,有时候一个视频会反复修改录制四五次,但是他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感悟只会更加深入,学生从中收获的是知识,而老师收获的是学生用心完成任务的感动。
3网络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以不记名的方式,随机对我校300名高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77%的同学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较为满意,虽然身边诱惑很多,但是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虽然有时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效率,但是经过老师的提示都能在当天完成任务。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部分学生表示学习过程中依然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会不定时走神,会有边玩边学的现象,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延长学习时间,时间越长心情越烦躁,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半数以上学生坦言课余时间很难做到主动复习,当时学会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影响较大等问题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如果以10分满分来评价近期整体的学习状态,30.3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得7分,22.33%的学生给自己打了8分,当然也有少数学生非常满意自己的状态,认为自己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网络教学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平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结果基本令人满意。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可以从网络教学中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对于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影响。网络课堂还可以更好地展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吸引力的课堂设计,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习无关行为。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网络教学将不断完善,更加丰富的移动智能设备会融入其中,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移动智能终端在高中化学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181230016。
参考文献
[1] 徐土根,徐良亮,徐晓庆.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9(08):42-46.
[2] 庞晓栋.化学教学中的数字化课堂实践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