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外文化名人纷纷慕名而来。在那里,既有来自美、苏、英、德、加、波、印、朝、日和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国际友人(其中相当多的是新闻记者和作家),也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国内大城市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故而,那一时期的延安,诞生了一批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很好地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西行漫记》
当年,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埃德加·斯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延安,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访问,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社会基础、红军素质以及根据地建设,重点了解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个人经历及其在党内的地位、作用。埃德加·斯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延安这块圣地上发生的一切,彻底颠覆了在这之前国民党当局给他灌输的红军是“杀人魔王”的印象。采访归去,他写出了外国友人第一部介绍中国革命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首次把中国共产党和红色政权介绍给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威望。这之后,一批外国记者和作家纷至沓来。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来到延安后,采访了众多红军官兵,并着手给朱德总司令写传记,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专著;埃德加·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到达延安后,采访了埃德加·斯诺未采访的中共其他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目睹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性变迁,完成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和《延安采访录》等著作;美国学者托马斯·彼森、欧文·拉托摩尔,德国女学者安娜·利泽、记者汉斯·希伯等都相继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访问了延安,对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现今,无论是中共中央党校还是国防大学,都把如何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作为选修课之一来安排。其实,回过头去看,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外新闻记者的交往,就是党员领导干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的最好范本。尽管,那时接待记者就是在简陋的石墩上、窑洞内、战场间隙,但领袖们那种纵横捭阖、谈笑风生、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风范,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品质。这种能力,不是教科书能教出来的,要靠革命和建设的大风大浪的锤炼和培养。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发表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给全世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直到现在,仍闪烁着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辉。毛泽东的雄伟气魄,也彻底征服了来采访他的外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外国记者中第一个向全世界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第一个把毛泽东“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科学论断推向世界,第一个向全世界预告“中国的抗战必胜”,成为中国革命的见证人,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她逝世后,埋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著名作家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成员有美联社、合众社、塔斯社、路透社等外国新闻社的驻华记者,《大公报》《中央日报》《新民晚报》等国统区新闻单位的记者,还有国民党的官员及翻译等。参观团里,既有埃德加·斯诺和其夫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福尔曼等一长串外国名记者的名字,也有大名鼎鼎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范长江早在1935年5月就开始了西北之行,开始关注中国的出路与希望,先后历时10个月,行程6千多公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历尽艰辛采写了大量的通讯,刊载于《大公报》显著位置,后汇集成册,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为书名出版发行,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里程碑。他是第一位进延安采访的国统区记者。范长江到延安的第一天,毛泽东就会见了他,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报社,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范长江虽然只在延安待了一天,但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使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把我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是我10年来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他辗转回到报社后,很快写出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刊登在《大公报》显著位置。这篇报道像一发有力的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了报道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向他“深致谢意”。
到过延安的国统区记者,还有重庆《新蜀报》记者温田丰,《新民报》记者张西洛、赵超构等。其中,赵超构的《延安一月》,成为继《西行漫记》之后又一部在国统区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著作。时至今日,该书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延安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抗战时期的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文学艺术骨干的高等学府。毛泽东出席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还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写校名、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1940年,鲁迅艺术学院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康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扬等人先后担任过该学院领导,著名文学艺术家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陈荒煤、齐燕铭、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等曾在该学院任教,著名艺术家王大化、袁文殊、华君武、孙犁、鲁藜、严辰等亦在该学院工作过。该学院大家云集、人才辈出,培养出了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罗工柳、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丁玲等文学家、美术家、名演员、名记者等。同时,该学院还创作出了不朽之作《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剧目、歌曲,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人物,催生伟大的作品。延安,这块中国革命的圣地,集中了一个时期的大批文化精英,他们作为时代的文化弄潮儿,采撷五彩缤纷的花朵,奉献出累累硕果,其璀璨的光芒,永远照耀神州大地,惊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