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巧枝 顾小荣 姚娟慧
【摘要】目的 评价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n=45)和常规干预基础上穴位按摩组(穴位按摩组,n=45)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HAMD评分、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穴位按摩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的HAMD评分、ADL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好。
【关键词】穴位按摩;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1
脑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在疾病本身特点及疾病的影响下,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发病率达到了25~60%,对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研究评价了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n=45)和常规干预基础上穴位按摩组(穴位按摩组,n=45)两组。穴位按摩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7~87岁,平均(67.8±10.2)岁;病程1~53 d,平均(26.5±4.3)d。在慢性病情况方面,37例有,8例无。常规干预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8~87岁,平均(68.2±10.4)岁;病程2~53 d,平均(27.2±4.5)d。在慢性病情况方面,38例有,7例无。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均具有稳定的病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有精神病;有造血系统疾病。
1.3 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依据神经内科常规,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干预;穴位按摩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基础上穴位按摩,具体操作为:将患者头部百会穴、上肢内关穴、曲池穴、极泉穴、合谷穴、尺泽穴、下肢阳陵泉穴、昆仑穴、太冲穴、委中穴、三阴交穴选取出来,点按穴位,每个2 min。如果患者身强力壮,则可以用稍重刺激强度,而如果患者年老体弱,则用稍轻刺激强度。操作前在舒适体位安置患者,在患者患侧站立,首先运用拿法对患侧上下肢肌肉进行按摩,放松痉挛的肢体肌肉,然后取穴,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经络学说的取穴原则,用中指或拇指点、按、揉、压相应穴位,从轻到重,将刺激量逐渐增加,直到患者有局部酸麻胀痛感。完成手法前以较慢的速度减弱强度,以轻手法将操作结束。按摩顺序为首先头部,然后上下肢。干预时督促患者有效配合,对全身放松状态进行保持,每次20~30 min,每天1次,1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运用0~4分5级评分法,总分0~45分,0分表示无抑郁,45分表示严重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共14项,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项2部分,评分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x2检验。采用SPSS 21.0,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穴位按摩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的HAMD评分、ADL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穴位按摩能够对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感觉刺激进行强化,进而对其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对其体内气机进行改善,将其调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相关医学研究表明[3],在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干预中,穴位按摩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按摩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的HAMD评分、ADL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丁小燕.腹部按摩联合穴位敷贴预防脑梗死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循证护理,2019,5(7):670-672.
[2] 王 奚,吴淑芳,潘卫平,等.綜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67-1070.
[3] 王瑶瑶,陈紫君,王燕飞,等.芳香药枕治疗脑梗死后肝郁化火型失眠症3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