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16 18:19谢文君倪敬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3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电子科技工科

谢文君 倪敬

[摘 要]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工程硕士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该文从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工程硕士学术化倾向严重、偏离市场需求、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出发,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创新、个性化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通过分层次分流的培养模式来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工程硕士;地方高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ZX170502301004);2018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提升研究”(YBJG201823)

[作者简介] 谢文君(1986—),女,浙江余姚人,法学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倪 敬(1979—),男,浙江金华人,工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电一 体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3-0022-03    [收稿日期] 2020-03-30

新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使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新工科专业,加快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型工科人才支撑,已成为国内工程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储备军的工科工程硕士的培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工程硕士培养“学术化”

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培养定位与方向上应厘清区分,但就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与结果来看,并无二致,将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放在一起进行培养,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方式培养“工程师”。从就业去向上来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近五年的工程硕士就业近97%选择了公司及企业,而非研究型单位;从用工单位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缺少面向產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训练,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由此看来,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和去向上存在错位。

(二)人才培养过程偏离市场需求

部分地方高校配合与服务于地方经济战略发展的使命感不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责任感不足,不能及时适应日新月异的外部经济市场环境,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学生对专业领域内的前沿信息了解不足,加之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短、深度不够,以至于上岗后适应慢,所学不致用,跟不上现代企业的步伐。加之,实际操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止于口号、流于形式,较少高校能够使产学研紧密协作,整体水平偏低,失去了原本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良好初衷的意义。

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践占用时间的比例、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课程内容的职业性,是目前工程硕士对整体教育质量满意率最低的前三项[1]。

(三)教学模式“被动化”

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式桎梏及教师对于更新教学手段的懈怠,教学方法依旧以教师为主体,面向学生群体单向灌输统一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领域内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尚且不足,更遑论让学生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一方,常奉行标准答案和已有结论,缺乏批判性思维,且不愿主动尝试使用新的思考角度及思维模式看待问题。

另外,研究生导师专注于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且更偏向理论研究,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背景较为单一、专业视野较为狭隘,被要求以现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来快速适应行业岗位需求显得十分吃力。

二、新工科工程硕士教育的指导理念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相继出台,“新工科”建设已然颇具雏形。对于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而言,“新工科建设”概念的提出无疑为高校打破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工科”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迫切要求我们更新教育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创新教育、个性发展、服务经济需求为基本指导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毫无疑问,新工科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专业教育、工程教育与基本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坚持科学观、社会观与工程观并重[2]。注重培养学生各类基本素质协同发展,如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不断改革推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工科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使命感。

(二)坚持创新原则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工科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3]。以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当今我国社会,创新型人才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现如今,各类创新型活动与竞赛等已开展的热火朝天,高校参与度高,创新成果颇丰。但将创新转化为创业,成功的案例仍然较少。在教育全过程中,仍旧需要不断唤醒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切实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坚持个性化教育

转变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刀切”无区别化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教育初衷,从个性化教育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素质能力,进行分层次分流式的管理与培养,更加符合学生自身对于未来就业的期待以及经济社会对各个阶层、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

(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新工科教育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服务,以支撑国家创新创业发展。因此,有效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求。直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才能为我国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正是以此为使命,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将传统的机械学科与前沿的智能制造相结合,不断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促进高等教育工程的功能由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提升,将培养的成果与目标密合对接,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新工科”这一概念的引入,要求每一所高校反思自身的研究生教育,要求高校直面国家及地方经济需求、直面多样化学生需求,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和细化,并物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操作层面,并解决人才培养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2016年起成立以工程硕士为主要培养对象的研究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三年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明显。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连接课内知识和企业实践的自主探究场所,是对理论知识和校外实践的补充,是学科專业实践的实验室,是学生自主创新进而创业的试验场,也是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实习地,同时担负起实践训练、创新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职能。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基地秘书处来进行运行管理。基地建设以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海洋工程和车辆工程”五个二级学科方向为依托,以“智能制造2025”和“生物制造”为主攻方向,抓好各个特色方向的研究生科技协会建设,尝试以指导教师和科技协会主导,通过参加各类研究生科技竞赛,开展创业孵化项目,实施工程训练项目、企业实践培训项目、就业技能培训项目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成学生科研成果、提升就业实践操作技能。

(一)“课程—竞赛—项目”以完成选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校内实践基地拒绝大规模“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本着“自主创新、自我教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理念,坚持因“生”制宜。针对研一刚入校的学生,基地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思想教育课程、以团队形式参加研究生一系列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方式将创新创业的思维植入研究生潜在意识,同时提高工程训练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后续的进阶型培养提供必要的基础。能力差异、性格迥然的学生必然会展露不同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意向,可在此过程中将有意向、有能力的创新创业型研究生进行遴选,并进行“选苗型”的培养,并且以此为依据,在研二、研三阶段进行适合的、针对性的培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立关于研究生在校期间创新素质能力体现的大数据跟踪管理系统,通过科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遴选与关注。通过该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进而明确需求深入指导,也可以及时发现在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及修正,以避免毕业及就业困难的情况发生。

(二)“创业适合型”培养

针对创新创业意识强烈、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创业适合型”培养。基地鼓励研究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利用机械工程领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优势,组建具有创业梦想的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或个人),并配以机械、企业管理、就业法律等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经过基地的资助与培养,实现创业小组(或个人)的形成、发展和落地(企业注册)的目标。

专业领域内,致力于培养该部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复杂工程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素质上,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等等,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由“跟跑者”向“引领者”转变,确立其科技、工程、人文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三)“工程实践型”培养

针对具有创新能力、工程理想明确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型”培养。通过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其中包括合作企业所提供的项目以及基地自主设置的企业型实践项目,更新研究生对现代企业文化与实际工作状态的思想观念,并以实践促学,进一步开发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自主设置项目也弥补了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遗憾。

专业领域内,帮助学生提高全周期工程管理能力,提高识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提高困难问题分析能力;基本素质上,培养小团队领导、凝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等。

(四)“就业指导型”培养

针对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就业指导型”培养。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明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技能需求,同时根据社会企业反馈需求,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辅导,增强职业岗位胜任力,提高和优化学生就业层次。

致力于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团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形成内生的、有效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文化内化为源于初心自觉行为和始终不懈的价值追求。

四、结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2016年设立研究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从研究生参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企业及自主开发的创新实践项目的反馈情况、国家奖学金的获得情况以及就业情况来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以专业硕士为教育主体的视角出发,该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逐步解决了单一导师指导不足的问题、企业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教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缺乏的问题,收到院内研究生的积极反馈。希望可以为全国地方高校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借鉴。

參考文献

[1]包艳华,刘雅雯,于苗苗,等.基于学生视角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研究及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7(07-08):118-120.

[2]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议——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3]陈悦.挑战与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践教育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89-91.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Master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A Case Study o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XIE Wen-jun,NI J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economy.Engineering mast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reserve force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serving local economy.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masters' training,such as the excessive academic tendency,deviation from market demand,and obsolete teaching model.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principles of instilling morality into education,innovation,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nd market demand-orientation.Through the training model of stratified diversion,we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sters,and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st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sters;local universities;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电子科技工科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