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琴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 “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需要与精神(或心理)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对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追求也已提上日程. 但目前我国心理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 尤其是广大农村社区大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不够, 且居民往往以有心理问题为耻, 或者有问题而不自知, 从而无法寻求帮助.
近几年党中央及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文件, 并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广大农村社区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注重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的发挥, 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 打破传统的以干预和治疗来解决人的心理障碍的消极应对理念, 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以发展普通人的美德、潜力和提升幸福感为目标. 它所倡导的健康理念, 十分契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帮助和改善社区居民的社会行为, 有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对于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1 积极心态培育路径关系图
积极心态是一种正向、进取、乐观的心态, 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健康心理. 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离不开人的积极心态.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农村社区心理服务, 有助于居民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增强自身的积极力量, 引导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可以从构建优美和谐社区以增加积极体验、培育积极人格特质和创建积极组织系统三个方面来培育居民积极心态, 如图1 所示.
1.1.1 建设良好的农村社区人文环境, 促进居民积极心态形成
社区人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即建筑群落、园林、绿地、公园、场地、设施等等; 也包括“精神”环境, 即风俗、文化、语言、教育等等和“管理”环境, 即社区的制度规定、居民应遵守的规章、管理条例等等. 这些有形或无形的环境, 随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增进社区民众积极情绪体验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能有效预防社区民众出现心理问题, 提高民众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且能高效化解社区民众的各种生活矛盾, 改善社区民众的行为方式, 最终达到可持续地改善民众生活幸福感的目的. ”[2]
农村社区要注重美化环境, 如提高社区的绿化率、建造人造景观、配置运动设施等来增进居民的积极情绪体验; 还可利用社区的橱窗、 展板等制作图文并茂的心理健康宣传知识. 要倡导社区文明, 提倡文明礼貌用语, 促进居民之间互相理解与包容, 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健康文化活动. 农村社区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充分利用这些人文环境对居民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性地唤起居民的积极主观体验.
1.1.2 开展有益心理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 增强居民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情绪的积累与扩建可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 “积极情绪体验能控制或延缓由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的异常变化, 如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 它能迅速使心血管的这种异常变化回归到正常的基准线.”[3]另外, 蒋奖等[4]通过研究认为, 休闲活动对获得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见表1.
表1 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 大部分休闲活动与正性情绪、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负性情绪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只有少部分休闲活动如康乐休闲与情绪、生活满意度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因此, 可在社区内经常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 如举办社区性综合晚会、茶话会、趣味竞技活动等, 还可结合节假日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世界睡眠日、精神卫生日等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情绪扩建功能, 在活动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使居民心理获得成长, 生活质量与生产效能也得以提升.
“一个社会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穷人或弱势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只有穷人或弱势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这个社会才配得上被称为幸福社会. ”[2]
农村社区的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人数有限, 应抓住重点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应用在急需心理服务的弱势群体上, 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培育他们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我国农村,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生理缺陷、自然条件限制或意外事故等不利因素, 造成社会机会缺乏, 在经济、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 无法达到一般人的生活发展标准的一类人群. 由于弱势群体处在政治经济地位的底层, 通常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 如自卑、压抑、焦虑、恐惧等; 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又势必会产生孤僻、敏感、压抑、冲动、脆弱、多疑、敌对、封闭等不良人格特质或被剥削感、不公平感等心理失衡的状态. 不良情绪的累积也会成为谋杀、斗殴等暴力行为的根源, 而且情绪具有感染性, 不良情绪会影响他人的情绪表达, 形成“踢猫效应”, 妨碍他人积极心态的形成. 因此, 对这类群体除了要给予物质援助外, 心理上的帮扶更为重要.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人员可通过走访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本社区弱势群体情况, 确定重点帮扶对象, 有计划地对他们开展积极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困难, 正确看待得失成败, 引导他们自立、自尊、自强,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培育他们热情、乐观、宽容、信任、爱、勇气、美好感受力等人格特质. 同时还要发动这些群体的亲朋好友, 共同关爱帮助他们.
积极心理学认为, 个体的宽容、毅力、爱的能力、勇气及对美好的感受力等, 决定着人的内部动机及对幸福的感受力等. 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既可在整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 又可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整个社区和谐健康的积极心态的形成.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 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5]积极组织系统也是一种环境, 它使人更具有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及爱的能力等, 既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也可避免心理问题往严重方向发展, 起到对心理疾病的群防群控作用. 构建积极组织系统预防居民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 积极组织系统可分为宏观层面的大系统(如民主的国家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等)、中观层面的系统(如社区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等)和微观层面的小系统(如和睦的家庭气氛等).
最近几年, 党和国家相关报告与政策已经充分显示,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系统,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 在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系统的同时,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积极的中小系统, 如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及和睦的家庭等. 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或工厂作为农村社区居民的主要生活环境, 使它们之间能够积极共生互动, 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居民经常感受到这种积极社会关系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共同创造和谐、平等、自由、积极的社区生态环境.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多方联动的工作, 也是一项专业服务工作, 这项工作是否有成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其实施路径及流程如图2 所示.
党中央及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如2016 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2017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对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这些文件在宏观上对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行了规划, 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农村社区的心理服务工作一直还未落到实处. 为了落实相关政策, 让心理服务工作真正走进农村社区, 各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责任, 分级负责, 县市级政府相关部门或机构重点负责本地方心理服务工作的政策引领, 总体规划和监察督导, 统筹资源, 并提供专项经费, 完善激励机制等; 乡镇政府负责具体指导和政策落实, 提供经费配套, 发动乡镇企业给予经费支持等; 农村社区负责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以及具体心理服务工作的常规管理. 如此分工协作, 才能保障该项工作的运作秩序和建设质量.
图2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实施路径及流程
我国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刚刚起步, 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主要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 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相对比较少. 有的地方为解一时之需, 只能聘请一些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的所谓执业人员. 这些人员遇到真正需要心理服务的对象时, 不仅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 反而会让来访者对心理服务失望, 严重的甚至还会加重心理问题, 出现“隔靴掻痒”或“医源性心理疾病”等.
因此, 各县乡政府应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和长期培训计划, 如与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加强联系, 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 或与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对专门从事心理服务的人员进行职业督导等,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给予保障, 以增加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供给.
心理服务工作虽然是专业性的工作, 但也不是孤立的工作, 在与其它部门或机构的联动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 将社区内的有效资源加以整合,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可大大提高心理服务的效果.
在农村, 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统一思想、落实心理服务相关政策; 农村社区基层各部门相互理解支持; 农村社区心理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有效合作; 农村社区与中小学校对接, 共同搞好家长与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等. 通过这种网络系统, 使心理知识科普工作、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援助、专业人才培养等齐头并进, 推动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 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 在监管方面也是极度缺失. 而监管不力, 很容易导致心理服务没有效果, 甚至出现负面的影响. 因此, 为防患于未然, 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之初就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 首先, 县乡两级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监管社区心理服务机构, 使之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开展专业心理服务; 其次, 社区心理服务机构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权力, 享有充分的服务自主权, 服务人员及对象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并且双方应互相监督, 机构内部也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服务质量、运行管理等进行相应规定, 并不定期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督导; 最后, 采取社区居民参与监管的方式, 聘请一些热心公益事业且家庭负担较轻的居民, 不定期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方法、形式、效果等进行评估.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探讨农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深入挖掘积极心理内涵、特征及居民主观幸福感等内在心理机制, 促进居民心理能力不断提高, 增进社区居民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构建积极组织系统, 通过各级政府及农村社区心理服务机构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使本社区达到各项管理有序, 治安环境良好, 自然环境优美, 居民人际关系良好, 家庭和睦, 邻里守望相助, 居民对本社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部分居民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便可实现农村社区心理服务的目标, 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