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莲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 郑州 450014
由于剖宫产术属于有创治疗手段,受到麻醉、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制动和切口疼痛等因素影响,产妇术后腹肌、盆底肌张力降低,胃肠道吸收消化能力减弱,造成母体乳汁生成、分泌不足和泌乳延迟等,而且极大影响产妇的顺利康复和母乳喂养率[1-2]。因此,如何促进产妇术后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其泌乳所需时间,保证母体泌乳量充足,已成为妇产科医护人员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围术期膳食护理为重点,探讨其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早期泌乳的积极影响效果。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12—2019-11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择期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且由同一组医生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单胎足月妊娠。(3)无腹部手术史及消化道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全身器质性疾病。(3)重度肥胖及严重营养不良者。(4)意识不清及智力障碍者。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5~35岁,平均29.67岁。孕周37~40周,平均39.02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新生儿体质量2 400~4 000 kg,平均3 200 kg。观察组:年龄26~34岁,平均28.90岁。孕周36~41周,平均38.86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14例。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kg,平均3 100 kg。2组产妇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衡可比。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 术前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及胎心。术前6h禁止饮食。术后密切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及切口、子宫收缩、阴道流血等情况。准确记录新生儿体温、呼吸、体质量、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量。术后禁食12 h,且待肛门排气恢复后,予以流质饮食,逐渐转为正常饮食。做好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保健宣教。
1.2.2 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膳食护理。(1)膳食教育缩短术前禁食时间:产妇特别是初产妇普遍缺乏对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的了解,以及膳食结构的合理安排。术前对产妇展开膳食营养的针对性健康宣教,告知母体营养状况对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3],提高其对膳食护理的客观认识及主动配合性。术前4 h补充碳水化合物200 mL。(2)术后早期假食及应用自制营养液;术后2 h开始咀嚼口香糖, 20~30 min/次,次/2 h[3]。术后3~6 h可取侧卧位,适当进少量温水及流质饮食。术后12 h如无腹胀、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配合营养师服用自制营养液(成分组成: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价铬、锌、亚油酸、牛磺酸等。三大营养素供热比为∶ 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为1.5∶ 3∶ 5.5),250 mL /次,2次/d。待肛门排气后可予以半流食,之后逐渐恢复普通饮食。避免食用辛辣、肥厚、生冷及胀气等食物,并以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4]。
1.3观察项目(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2)泌乳始动时间及48 h内泌乳量充足率(泌乳充足:能维持乳汁的充足供应,喂养后新生儿入睡安静;小便次数≥5次/d,大便无异常。泌乳不足:新生儿喂养后持续哭闹,通过补充配方奶粉后才能安静入睡;小便次数<5次/d,大便量少或无)。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48 h内泌乳量充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文献报道[1],膳食的科学能够促进产妇术后及时恢复,利于早期开奶并提高泌乳的充足性。我们对40例想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围术期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膳食护理干预,术前及术后适当缩短禁食时间,以增加产妇的舒适感,防止术后低血糖发生及呕吐物误吸引起的窒息等风险。术后予以假食通过神经反射,刺激消化激素分泌,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3];同时应用自制营养液输入,其内的膳食纤维成分能够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蠕动;优质蛋白、氨基酸成分能为母乳提供足够优质蛋白质,对胃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性好;碳水化合物成分能够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速度,机体能力得到及时补充。而铬、锌及亚油酸等成分有利于新生儿脑、视网膜等组织的良好发育[5-6]。为促进全身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和泌乳量的增加并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围术期加强膳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泌乳始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产妇,且48 h内泌乳量充足率更高,效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