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 漯河 462000
剖宫产是产科的常用术式之一,由于初产妇缺少对剖宫产手术、麻醉的了解,围术期易出现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降低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利于术后康复。近年来,我科对接受剖宫产术的35例初产妇围术期做好常规护理的前提下,联合应用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04—2019-05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剖宫产术的7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初产妇。(2)足月单胎头位。(3)产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2)存在妊娠合并症或精神障碍。按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年龄22~30岁,平均26.06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例,中专及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5例。观察组:年龄23~29岁,平均26.36岁。孕周38~40周,平均38.90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中专及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27例。2组产妇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术前做好胎心、宫缩监测与产前指导,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切口、体位、活动、饮食、哺乳指导,以及新生儿护理等。
1.2.2 心理护理 (1)术前[1]:初产妇往往担忧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惧怕分娩疼痛等,加之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产妇,引领其熟悉科室的环境,消除陌生感。积极与之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各种诉求,评估其不良情绪的诱因,针对性讲解剖宫产手术及麻醉的步骤、意义及安全性,提高其对剖宫产的认知水平;并通过介绍术后恢复良好的病例,缓解其焦虑、抑郁不良心理;告知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等,提升其对疼痛的耐受性。(2)术中:护理人员通过轻握产妇的手和抚摸其头部,使其感觉到安全感;并与之细声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通过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等交流对产妇进行语言暗示,使产妇获得正性鼓励[2]。胎儿娩出时,及时告知产妇,增加其心理舒适度。(3)术后:指导产妇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亦可指导产妇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转移疼痛感。嘱其家属特别是产妇的丈夫给予产妇身心全方位的支持[3],使产妇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从而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疼痛程度。
1.3观察指标(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护理前后产妇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得分越高,说明焦虑和抑郁越严重[4]。(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标准[5](VAS)评价产妇术后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无痛,0分;剧烈疼痛, 10分。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VAS评分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表2 2组术后24 h、48 h的VAS评分比较分)
注:组间比较,△P<0.05
剖宫产手术作为躯体性应激源,可引起产妇生理和心理较大的应激反应,而出现焦虑、抑郁不良心理,使产妇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降低催产素水平,对产妇的痛阈水平造成不利影响[6]。因此,围术期采用科学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不良情绪和疼痛程度,对保证分娩的顺利完成意义重大。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初产妇行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通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和良好沟通,及时发现其不良心理及其诱因,并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经与同期接受常规护理的初产妇相比,提高了产妇对剖宫产手术的认知度和积极配合的主动性,有助于缓解不良心理和改善应激反应的程度,提升了对疼痛的耐受性,效果理想,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