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格瑞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推进生猪养殖绿色发展,提高猪粪污资源利用率,完善粪污肥料化标准体系,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研究新形势、新政策下如何做好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福建省南安市养猪业初步形成规模化、生态化格局,加大污染物处理的资金投入,设备、技术不断提升,环保处理工程进一步完善。但规模化养猪场在规划选址、饲料配备、猪粪污染物处理等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南安市大型养猪场为例,通过调查该市养猪场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环保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环保工程专业工作实践,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据调查,2019年12月,南安市非禁养区内有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 107个,有存栏 250头以下养殖场(户)671个,存栏生猪38.2万头。近三年来,关闭养猪场(户)近2000家,消减生猪存栏约20万头。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南安市生猪养殖呈点多、面广特点,且养殖数量较多,是泉州生猪养殖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养猪场环保设施情况:在粪便处理方面,全市2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均有配套建设生化、沼气等污染处理设施,并通过环保验收和取得排污许可证;疾非猪无害化处理方面,在全市养殖量最大的东田镇各村建设23个化尸池,统一收集处理小型养殖场的疾非猪体。同时,在东田镇蓝溪村建设一个大型疾非猪处理场。
从以上调查可知,为了提升生态环境,近年来,南安市关闭了大量养猪场,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养猪场的选址成为首要环保问题。目前,仍有部分规模化养猪场靠近居民区,或位于居民区的上风向,或距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保敏感区较近。
猪饲料环节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饲料添加剂超标,养殖业主为了增加生猪体重或缩短生猪生长期,在猪饲料中添加大量的酶制剂、酸化剂、防霉剂、硫酸铜、松针粉、沸石等。造成生猪肉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增加了猪尿中氮的排出量。二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高,造成猪尿中氮的排出量增加,从而使污染增加。
一是空气污染。猪粪便未及时清除,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影响周边空气质量。二是水污染。部分养猪场没有引进环境控制设备,或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造成猪粪尿污水处理不达标而非排,污染周边的河流及地下水。三是土壤污染。养殖污水或猪粪尿下渗,污染了养猪场及周边土地,造成土壤结构改变,甚至难以耕作。四是养猪场内孳生大量蚊蝇,传播疾病,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五是猪舍内环境较差。夏季高温多雨,通风不足,冬季温度较低、湿度大、通风较差,导致猪舍内空气质量差,空气粉尘及细菌含量严重超标。
疾非猪若处置不当,会产生较多危害。疾非猪体会滋生苍蝇、呼引老鼠,运输车辆会对猪群产生疾原侵入威胁。目前,南安市疾非猪主要运用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填埋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填埋场建设不规范,部分填埋场深度不够、未使用水泥板或砖砌等;填埋上层距地表较近;埋土夯实不足;填埋表层未消毒。焚烧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焚烧炉老化,超过使用期限;焚烧温度不足,未能在高温下将疾非猪烧成灰烬。
一是注重土地性质。养猪场选址要避开基本农田,并尽量远离耕地,以免污染农用地;二是注重水源。由于养猪场用水量较大,特别是规模化猪场用水量非常大,要选择水源有保障的区域,同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有一定的环保距离;三是远离居民区。一般要距居民区500m以上,有效防范疫情,减少对人群的侵害;四是注重交通条件。优先选择在旧路或拓宽道路的区域,避免因修建道路破坏林地或耕地资源,且道路可供大型车辆出入;五是注重朝向。尽可能让猪舍朝南,利于采光保暖,同时,猪舍朝风向方位,利于自然风对猪舍的通风。结合光照及通风,且我国夏季为东南风,宜朝向南偏东15°~30°;六是注重因地制宜。优先考虑平地,便于合理布局公猪舍、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及育肥舍等功能区域,方便管理及提升猪场环境质量,若是坡地,则尽可能根据猪场建设规模平整为平地,便于后期运营和管理,也尽可能减少对坡下河流、湖泊的污染。
一是规范硫酸铜、氧化锌等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尽量使用微生态、酶制剂等绿色添加剂,提高生猪对营养成分的呼收率,减少猪粪尿中氮的排出量,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二是适当减少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以氨基酸为基础配置营养平衡饲料,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粗蛋白水平,实现猪的氮排出量明显下降,减轻污染物处理压力;三是采用生物环保饲料喂养生猪。生物饲料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乳酸等有机酸,且是小分子蛋白,有利于猪的消化和呼收,也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
一是合理设计、建造猪舍。在猪场周围和场内空闲地植树种草,增加绿化,改善局地小气候;公猪舍宜建在猪场的上风区,且与母猪舍相邻,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哺乳及妊娠母猪舍、育成猪舍宜建在距猪场入口较近之处,便于运输;舍内不宜有积水且易于清洁、冲洗和消毒;保育舍每个单元建设独立的用药、饮水及排污系统。二是采用生态环保技术处理猪粪尿。采用室非发酵床粪污处理工艺,利用好氧发酵原理,将猪粪便统一收集至发酵车间,经技术处理后,生物菌群通过粪污开始好氧发酵,从而使粪污降解。可以建造大型沼气池,将猪场污染物统一收集到沼气池发酵,溢出的沼气可作为照明、供气、供暖使用,实现资源可循环利用。为实现农业循环利用,可将猪场粪便、尿等污染物经过无害化处理,作为农田及果树的优质肥料,变废为宝。三是加强养猪场环保处理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相应的粪便、污水及雨水分流池、储液池、曝气机、粪污浇灌管网等治污设施设备,并注重日常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减少养猪场污染物排放。
一是采用深埋处理方式。建造埋坑时应进行地质勘查,查明地下水位,并选址在耕地保护区非。挖掘深坑后,使用砖砌或水泥板砌造。在填埋疾非猪时,顶层与地表宜间隔1.5m以上,并将填埋地表夯实,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这一处置方法适用于体重50kg以下的疾非猪。
二是采用焚烧处理方式,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效果。选用性能良好的焚烧炉,以油或煤为燃料,在高温中将疾非猪燃烧成灰烬,彻底杀灭疾非猪身上的疾原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安全。
三是在冬季可考虑堆肥分解方式。堆肥材料是稻草粪便堆或其他杂草堆,将疾非猪存放在堆肥材料内,掩埋深度宜在10m以上,通常疾非猪在3~4周内会被分解。这一处理方式适用于体重达150kg的疾非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