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内涵特色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章认为在上述双重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专业特色建设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重构教学内容来实现。专业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落地生根。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一致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自2005 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实现了我国本科工程教育所授学位与其他《华盛顿协议》成员所授的学位“实质等效”。这十多年来,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更重要的是专业认证所倡导的反向设计、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等先进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198所高校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中国已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我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总数比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总数还多,未来将有大批工科专业申请专业认证。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将是未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力军,而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特色发展的一条捷径。
随着“工业 4.0”“中国制造2025”等在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高端芯片、人脑科学等领域迅猛发展,进行传统工科教育改革,适应工业界更高要求已成为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经过反复讨论提出“新工科”概念,并在2017年开展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些列讨论,基本形成了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模式、新质量等共识。2018年3月教育部批准我国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共有612项目列入“新工科”名单。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部委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会议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2020年4月又启动新一轮新工科项目建设。新建本科院校以其新的优势(新专业、新师资、新体制、新学生),可在新工科建设中可轻装上阵,有所作为。
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给工科专业内涵特色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有利于实现特色建设的规范性,新工科建设重点强调人才培养的时代性;挑战在于工程教育认证过程容易导致工科专业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新工科建设要求人才培养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要求,否则人才培养会落伍掉队。在上述双重背景下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内涵特色发展如何实现,以及以何种路径实现,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建设现状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对专业特色建设的影响
我国部分高校在申请专业认证的过程中,为了对接认证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一些特色建设方案舍弃,例如有的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设置的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为了标准化接轨,取消了专业方向设置,令人深感遗憾。有的专业在申请认证工程中,一味地强调追求达标要求、对标建设,不去思考在认证体系下如何保留或体现专业特色的问题,导致专业认证通过,反而失去了专业“底色”;还有的专业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盲目的照抄照搬已通过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方案等做法,完全不顾及自身专业特色,最终的结果是专业认证未必通过,而专业特色已被冲淡或抹杀。
李志义在“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二:我们应该防止和抛弃什么”认为:“专业认证标准不是专业质量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是最低要求”“要处理好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三者的关系,防止专业教育同质化倾向”[1]。齐书宇 李国香在“《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规定及其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认为:“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践行面向未来的OBE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立足区域经济和工程学科特点”[2]。林健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认为“工程教育认证的产生和发展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分析研究对加强和促进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我们认为新工科就是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孙禺 赵自强 雷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指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在标准修订过程中“鼓励特色和个性化共同发展保证学校既满足合格标准又表现出多样性。”[4]
(二)新工科建设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工科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提出的工科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下探讨专业特色建设问题,须紧跟时代步伐,对比传统工科专业,结合各学校实际,强化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从2016年以来,短短两三年时间,“新工科”研究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顾佩华在“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實施路径”认为:“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伴随着所服务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经历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后,成为常规学科或领域。而后续新的的工科领域又继续涌现,经历同样过程。应以发展的思维,理解从新到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推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他强调“以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或改造现有专业,培养新经济和满足学校所服务的产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5]夏建国 赵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认为“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政校企共同体,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评聘制度,提升学校服务职能,形成办学特色。”[6]李拓宇 施锦诚在“新工科文献回顾与展望:基于‘五何分析框架”认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基石。[7]”新工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解决国家、产业与科技的重大需求问题,进而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赢得全球市场竞争。”刘亮军在“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9期)提出从“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能力、完善工程实践平台和深化协同育人”[8]等六个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均为本项目在不同层面拓展了专业特色空间,为我们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建设的实现路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其“新建”,校内老大难的问题较少,特色建设相对容易落实,加之地处一方,专业特色建设首先须体现“地方性”或“区域性”的特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有利于规范特色建设路径和目标,体现的是专业特色建设的规范性,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专业建设体现的是时代性,在上述二者双重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专业特色建设,重点在于体现专业的“地方性”“区域性”以及“行业性”特征。我们认为专业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落地生根。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突出专业特色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也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时,须紧紧围绕地方产业行业以及具体岗位群或岗位对专业应用能力需求状,来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各专业可通过广泛调研来确定专业的应用领域和服务行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地方性,彰显特色。毕业要求的设置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12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采取反向设计的原则,以地方行业企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分别归纳总结出专业的应用能力及能力要素,进一步细化为专业认证12条标准的指标点,并将专业能力要素体现在指标点中,各专业根据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要求,来设定课程体系。
(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中体现特色建设
专业特色建设主要依靠专业课程来实现,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须精准对标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明确专业课程的支持程度、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考核办法。工科专业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加强过程性评价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是体现特色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等方式。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中彰显特色建设
目前,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在坚持学科逻辑与应有逻辑相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来实现。学科逻辑路线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初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协调学科专业,同时整合课程以形成课程体系,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以支持上述变化。应用逻辑路线是从市场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旨归,将以学科为标准划分的知识打乱、肢解,使得知识的学习寓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建设主要是在应用逻辑指导下,通过案例式、嵌入式、仿真模拟式等方式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志义,2018:《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二:我们应该防止和抛弃什么》,《中国大学教学》第1期。
[2]齐书宇 李国香,2018:《《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规定及其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高校教育管理》第1期。
[3]林健,2015:《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2期。
[4]王孙禺 赵自强 雷环,2018:《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5期。
[5]顾佩华,2017:《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6期。
[6]夏建国 赵军,2017:《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3期。
[7]李拓宇 施锦诚,2018:《新工科文献回顾与展望:基于‘五何分析框架》,《高等工程教育》第4期。
[8]刘亮军,2018:《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第9期。
作者简介:
张敬全,男,1977年9月出生,陕西佳县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现在榆林学院教务处工作。
资助项目:
本文系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項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G031。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