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加强烈,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3+2”中职转段学生迈入高职院校后,表现出的个性化的成长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3+2”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探究“3+2”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铁道交通运输行业输入更多更加优质的技术型人才而做出探索。
关键词:“3+2”学生;思想特点;行为规律;人才培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破解中高职转段学生的人才培养困境,了解“3+2”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表现,本文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从思想政治修养、行为自律、就业观念、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对“3+2”学生展开全面的群体行为研究,高效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和行为举止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高职院校在“3+2”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具实效性的帮助。
一、高职院校“3+2”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
(一)思想政治方面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成长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浪潮的“3+2”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价值观念多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2”的学生群体在政治活动中大多以旁观者自居,政治参与度较低,政治行为跟风、政治理想不明确。此外,受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缺失,对日常政治活动持有排斥和冷漠态度,在传统的政治学习当中也是以应付、逃避的心态去参与。
在组织发展上,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动机功利化。以2018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3+2”学生团员人数占总人数的28.1%,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占团员人数的1.8%。相比较而言,普高学生团员人数占总人数的57.2%,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占团员人数的4.7%。“3+2”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倾向比较薄弱,入党动机来自家长要求或者从众心理使然,45.1%的同学认为入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自己更好的就业以及未来发展,入党动机功利化。
(二)行为自律方面
离开父母的管控过上无拘无束的集体生活,“3+2”学生的自我行为约束能力明显降低。在随机抽取的课堂教学现场发现,他们的学习状态整体偏差,交头接耳、睡觉、玩手游、穿拖鞋、带早餐进教室现象普遍,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内随意走动,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平时不按时完成课后习题,期末考核又不顾考风考纪的约束企图作弊蒙混过关,甚至有学生完全不重视自己的前途坐等挂科。
同样,“3+2”学生也给学生管理工作者带了难题,借口逃学、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夜不归宿、与他人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层出不穷,违纪频率和违纪概率居高不下。面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劝说教导不以为然,自我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建立了一套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符的自我道德评价标准,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3+2”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规律。
(三)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好坏,对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团体活动以及交往方式发展丰富,大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活动不断开拓自身视野、丰富课余生活。调查显示,大部分“3+2”学生有积极的人际交往主动性,能够打破班际、院际、校际的界限,主动创造机缘与社会联系,努力融入大集体,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但还有不少学生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交往日益规避实体,接近虚拟状态,表现在对集体活动比较冷漠,对网络世界依赖性较强,自我满足于微型的交往圈子,人际关系建立不顺畅。
(四)就业观念方面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家庭观念还比较保守,“家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家庭的地位等级制结构明显,出生地、学习生活地均在武汉的“3+2”学生就业观念受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此外,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稳定、体面、高薪”的传统就业观仍是大部分家庭追求的目標,特别是就读在铁路职校这所行业背景较强的学校,大部分学生紧紧盯着铁道交通类单位的就业岗位,而“3+2”学生更是一心一意地追求铁路局、地铁公司设置在武汉的工作岗位。如若“3+2”学生不能在就业之前练就一身专业本领,将难以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
二、高职院校“3+2”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的成因分析
(一)原生家庭
“3+2”学生大多出生在千禧年代,有着丰富的物质经济条件,独生子女居多,由隔代抚养的比例较高,受到的溺爱已超出了原有的抚养模式,导致他们成长在家庭的“温床”上缺乏思考判断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就是专业选择和求职意向盲目,目标任务不明确,不注重专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不强;遇事易退缩,抗挫折能力较弱。
(二)中高职学校管理差异
由于中高职学校对“3+2”学生的管理标准和培养方案存在差异,培养定位不准确,各自独立办学、封闭式管理,忽视了培养的连贯性,导致大部分“3+2”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新的规章制度。在严格的管理标准下,他们自控力弱的表现尤为突出,无法预计自身言行举止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缺少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心,在接受师生的帮助时想法偏激、一意孤行,这股不良风气无疑将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网络环境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网络融入生活各个角落的时代,大学生普遍倾向于用网络搜寻信息,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想要了解的讯息。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同样给他们带来了信息接收疲劳,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减弱,人际关系淡薄,团结意识减弱。与此同时,社会不良风气诸如信用缺失、坑蒙拐骗等,通过网络的传播影响力更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良好品格的建立,对他们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三、创新高职院校“3+2”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的建议
(一)加强素质教育课堂建设
加强素质教育课堂建设,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开設文明礼仪课堂、优秀传统文化讲堂、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对“3+2”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熏陶。树立典型,尤其要在“3+2”学生当中产生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创新搭建育人平台,主动联系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科学设计科学、艺术、文体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寓教于乐,努力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二)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家校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沟通机制,跳出“打小报告式”的思维定势,从学生的在校表现、职业生涯规划、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政策拟订等多个方面实现积极、良性的家校沟通。深入推进家校互访活动,通过定期开展辅导员家访,设立家长体验日等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此外,还要加快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突破联合招生的局限,从招生机制、目标定位、课程设计、校企合作方案、育人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协同育人,加强中高职转段学生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延续性,努力提升联合办学质量,促进“3+2”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发挥网络教育教学优势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信息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更倾向于从网络渠道获得新知识,不再关注枯燥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利用手机,组织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课堂,帮助“3+2”学生改变上课玩手游、睡觉、闲聊的不良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素质化教学目标。另外,教育管理工作者同样要善于发挥网络思政的作用,通过微信平台、QQ空间等信息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变化以及行为表现,转变教育思路,提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权.“三全”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8(3):165-167.
[2]夏纪媛.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思考[J].科教文汇,2018(5):15-17.
[3]潘宗秋.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道德自控研究[D].南昌大学,2007,32-33.
[4]罗丽珍,王占可.大学生自媒体人际交往的困境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8(9):25.
[5]金杨,曹美兰.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J].经济师,2019(9):197-198.
作者简介:蓝镭(1991—),女,畲族,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