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化的关系研究

2020-07-14 20:47孙婧伟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化

摘 要:高校扩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最大幅度的改革,随之,大学生社会化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失的组织,能够起到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技能、扩展交际圈、提高自身素质等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受到社团生活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对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逐一阐释,最后,笔者为让这种影响更加突出和深刻,进行了相应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团意义;社团现状;社会化;社团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大学扩招,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获得了空前发展,每年毕业生的队伍十分壮大,但面向社会和就业,学生们的压力仍不容小觑。一个成员众多的社团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能力、培养兴趣,这无形中就对学生接触社会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因此,参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过去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涉及大学生社团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几个方向:第一,大学生参加社团对其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第二,参加社团期间文理科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第三,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社团,总结出为什么大学生参与社团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等。因为过去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思路,而其研究现状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契机。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

1.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有学者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独特养成特定的个性和性格,从生物人转换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除此之外,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2.青年社会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青年社会化是由社会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指青年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外在教化、人际交往、文化熏陶、自身经验等途径,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文化知识、社会规范,获得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由于青年是大学生的主体,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社会化被包括在青年社会化中。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因此尽管被包括在青年群体中,二者也不尽相同。王春芳在《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中,将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设定为培养为用人单位喜爱的大学生,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生活态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较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社会化的定义——学生自进大学起,能动地学习知识、掌握行为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祖国有用人才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学生社团是自发的,因此,高校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体基础。大学生社会化受到的影响除大众传媒、教师家长外,同辈群体更具影响力,加之社团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并不相同,所以社团内部成员更容易对大学生的行为举动、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现在的社会现象表明,很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能顺利融入社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这里,大学生社团就为其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促进自身社会化,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得以展示和发挥,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但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是肯定的,但同时也伴随负面影响。当社团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碰撞而显得方枘圆凿时,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过去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四的学生,过于注重社团活动,从而影响了其毕业的相关事宜;还有一些大一新生对社团颇感新奇,同时加入多个社团,重心无法放在学习上,导致最后挂科或者重修。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一)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类型、动机及数量

过去的研究将社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思想政治型、专业学术型、科技创新型、体育娱乐型、公益服务型、艺术兴趣类。其中,公益服务类社团(53.23%)和艺术兴趣型社团(43.55%)的参加人数最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社团。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社团具有多样性。

动机是人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的几种动机有提高能力开阔视野(61.29%)、扩展人际圈(33.87%)、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社会的能力(29.03%),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是随大流。其中,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以及扩大人际交往圈体现了现代大学生行为的工具性特点;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加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责任。如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必将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凭兴趣去选择社团,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

过整理,笔者发现只有8人未参加过社团,其余62人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参与社团的数量表现出社团生活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另一个角度也发掘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

(二)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活跃度

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活跃度主要由学生在社团中的身份、参与社团活动占用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成员的交往度来决定,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成为副社长及以上的学生共有六人(9.6%),这个比例与和其他社团成员联系较多的人数比例相当。通过对问卷的比对笔者还发现副社长及以上位置的大学生均在活动时间较多的总人数中,即一学年下来活动在7次以上(33.87%),且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25.81%)或三小時以上(6.45%),这些数据表明有一少部分学生对于社团活动较为投入。

(三)主要收获

艺术兴趣型社团在政治和价值观社会化功能并不显著。但在能力社会化中有所体现,如图5所示,参与该类型的成员认为自己面试技巧较好的占比为54.5%比未参与该类型社团的成员(20%)要高。

五、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笔者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校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当前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理论如下:

第一,参与社团的确和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参与社团的同学相对未参与社团的同学来说其价值观的认知、政治态度、自我控制能力方面都比较强

第二,参与不同类型的社团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到了不同的导向作用,参与思想政治型社团的同学,除了增多对政治的关注以外,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优秀。参与公益服务类型社团的人数最多,该社团成员的价值观认知和道德参与行为非常好,如果碰到有陌生人需要帮助,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停下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参与娱乐型社团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个人喜好,特长等原因加入,尽管并未在学習和价值观上得到明显进步,但是他们的面试技巧却得到了锻炼。

(二)反思

综上所述高校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能够使这种关系得到更加清楚和有利的作用,笔者认为社团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改善和发展社团,才能使社团文化真正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重视沟通交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只有社长或者干部为社团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平均参加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少。因此调动成员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培养社团干部,优化社团管理结构。社团干部是整个社团的核心,影响着社团与社员之间的关系,甚至于主宰着整个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挑选和培养干部时,不仅要从工作能力方面进行考虑,还应该针对社团的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方面进行入手。每一位干部之间最好能够及时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避免权力的不均,同时还应调动每个部分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分配。

最后,突破社团活动的单一性,促进社团多元化的发展。多元管理模式会更容易激发社团成员的兴趣和热情,社团成员通常来自不同专业。因而可以根据社团内部成员的不同特点来找到契合点,使交流方式更利于相互理解甚至是关于专业上的讨论,搭建交流和思考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费孝通.社会学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3]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3):35-39.

[4]童心刚,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45-146,149.

[5]王庆武,王飞.学生社团的类型、功能及其引导[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1(2):47-48.

作者简介:孙婧伟(1992—),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化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举措构思
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法治路径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社会化阅读:读者阅读需求的解决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高考社会化的关键在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