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的饥饿情结

2020-07-14 02:42张千千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莫言

摘  要:莫言的小说作品投射出强烈的“饥饿情结”,这和他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笔者以莫言代表作——《酒国》为研究个案,从饥饿意象、饥饿修辞和饥饿表达三个角度,深度剖析莫言小说中凸显的“饥饿情结”及其富有张力的表达效果和语言风格。

关键词:莫言;饥饿情结;饥饿意象;饥饿修辞;饥饿表达

作者简介:张千千(1996-),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3

莫言是当代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因其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作品丰富,吸引了文学界语言学界诸多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的一个乡村,他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困难的时期。饥饿是莫言的童年阴影,这种阴影挥之不去,伴随着他的成长并且真切地反映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之中。《酒国》是莫言创作生涯中的早期作品,整部小说围绕着酒和食物展开,“饥饿情结”在书中有十分明显并且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以《酒国》为例,具体分析莫言作品中的“饥饿情结”。

一、饥饿意象的描写

著名文艺学家金开诚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概论》中谈及:“所谓‘意象也就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意识(包括情感)的事物影像,或是经过想象加工而在脑子里形成的事物形象[1]”。简言之,即熔铸了主观意识情感的客观物像,本文所说的“饥饿意象”则是寄托了莫言“饥饿意识”的客观事物或形象,例如食物、酒液、进食场面等,都能表现出作者的“饥饿意识”,我们便可以将这些事物看作小说中的饥饿意象。《酒国》中对饥饿意象的大量描写,深刻地体现出了莫言小说创作中的“饥饿情结”。

(一)《酒国》中对不同食物有着繁复和细腻的描写。书中对食物的描写共有29处,包括对普通食物的描写,如葡萄、包子,白菜等日常食物,以及对酒液的描写,具体图表如下:

作者在对食物进行描写时,展现出了十分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莫言经常铺排式描写食物特征,例如,作者在描写“人肉”时,便使用了长达一百多字的铺排式描写,“因为我们的肉比牛肉嫩,比羊肉鲜,比猪肉香,比狗肉肥,比骡子肉软,比兔子肉硬,比鸡肉滑,比鸭肉滋,比鸽子肉正派,比驴肉生动……”其次,莫言对食物的描写有着很高的主观性,如“嘴巴翕动的红鲤鱼”“眯缝着眼睛的黄焖鸡”,又如“酒液碧绿,想是用绿豆烧成的”,这是作者直接用主观猜想描写酒液。用这些动作动词来描写静态的食物,给食物赋予了主观性的想象。最后,作者对食物的描写富含修辞性。如“巴掌大的红螃蟹”“像擀面杖那般粗的大对虾”,如“酒,是阳光,是空气,是血液。”修辞精巧并贴切,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体现,也是小说魔幻风格的体现。据笔者统计,书中对酒液描写共14处,皆运用了修辞手法,其中明喻修辞7句,暗喻修辞5句,拟人修辞2句。书中对酒液之外的食物的描写共15句,有8句使用了修辞手法,其中拟人修辞3句,明喻修辞3句,暗喻修辞2句。具体图表如下:

(二)《酒国》中对进食场面有着大量地描写。书中对进食场面的描写共有57处。其中描写喝酒场面有38处,描写普通进食场面有19处。图表如下:

如图表所示,作者对进食场面的描写也有着十分明显的风格。第一,进食场面的描写与行文的叙事表达关系松散,即进食场面并非情节的必要部分。在19个普通进食场面的描写中,12个进食场面是情节不必要的,在38个喝酒场面的描写中,也有13个是情节不必要的描写。在描写普通进食场面时,超过一半的进食场景与上下文联系松散,这充分体现出了莫言对描写普通进食场面的偏爱,这种偏爱是莫言小说创作中“饥饿情结”的有力证明。第二,作者对进食场面的描写主要直接描写为主,修饰手法使用较少,语言质朴。第三、作者在描写进食场面时,拟声词的的使用十分普遍,如“咕噜噜”“咔嚓”“滋滋”等,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得作者对进食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也集中凸显了作品中的现实主义。

二、饥饿修辞

修辞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达手法。在《酒国》中,有许多以饥饿意象为喻体的修辞,本文将这种修辞统称为“饥饿修辞”。“饥饿修辞”的大量使用,这也是莫言小说创作中“饥饿情结”的有力证明。

(一)以饥饿意象为喻体的明喻

经统计共有67个以饥饿意象为喻体的明喻修辞。其中以饥饿意象(主要是食物)来形容身体部分的有34个,形容人的有12个,形容人的器官产物,例如言语等有8个,形容事物的有13个。具体图表如下:

通过以上四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明喻数量较多,作者十分喜欢以饥饿意象来描写人或者人的身体部位。从表格给出的本體和喻体可以看出,大多数本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较远,即大多数本喻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莫言将脸比作“啤酒花”“小馒头”“粘糕”,将耳朵比作“豆腐皮”“薄饼”,将身体比作“猪大肠”等,这些奇特的比喻不仅彰显了莫言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出了魔幻的语言风格,更是反映出莫言对使用饥饿修辞的偏好,这种对饥饿修饰的使用偏好则是莫言小说创作中“饥饿情结”的具体体现。

(二)以饥饿意象为喻体的通感修辞

《酒国》书中还有不少以味觉为基础的通感修辞。经统计共12句,其中以味觉来形容嗅觉的共有5例,以味觉词来形容感觉的则有6例,以味觉来形容视觉的共有1句。图表如下:

这种以味觉为基础的感官联觉的使用不仅使得语言极具感染力,同时也能反映出莫言在书中流露出的“饥饿情结”。

三、饥饿表达

除了上文已论述过的对饥饿意象的描写和饥饿修辞的使用,书中还有许多蕴含着莫言饥饿意识的独特表达,本文将此种表达称之为“饥饿表达”。“饥饿表达”的大量使用也是莫言小说创作中“饥饿情结”的有力证明。

(一)食物颜色做定语

《酒国》中有不少直接以食物颜色做定语来修饰人或事物的例子,图表如下:

正如上图所示,作者直接使用食物颜色来形容人或者事物,如“奶油色服务小姐”“米黄色服务小姐”“猪肝色巨石”,这种对食物颜色的使用,也是小说中作者“饥饿情结”的具体体现。

(二)异常的搭配

在《酒国》中,有一些十分异常的有关饥饿的搭配,例如:

(1)雖然隔着衣服但他饥饿的皮肤依然亲切地感觉到了她的温暖柔软的身体。[2]

(2)把一张甜酸苦辣的嘴巴紧紧地压在她的嘴上。[3]

作者用“饥饿”来形容“皮肤”,用“酸甜苦辣”四种味觉来形容“嘴巴”,这种直接用形容词“饥饿”或者用“饥饿意象”来作修饰成分而形成的异常搭配也能体现莫言小说创作中的“饥饿情结”。

(三)使动联想

使动联想即使人联想到了某物或者某事,《酒国》小说中有一些这样使动联想的句子,如:

(3)狗鼻子凉飕飕的,使他想到了紫色的乌贼鱼和荔枝的皮。[3]

(4)他的脸使我想到了冬天贮藏的大白菜。[3]

例(3)中“狗鼻子”使“他”联想到荔枝皮,“脸”使“我”想到大白菜,作者能将与饥饿并无关系的食物与不同饥饿意象联想起来,这不仅是莫言丰富想象力的体现,也是“饥饿情结”在莫言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四)交互式表达

交互式的表达是《酒国》书中一种十分特殊的句子,即将本体和喻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特殊表达,如:

(5)像西瓜皮一样的脑壳或者像脑壳一样的西瓜皮架在一盘扒海参和一盆红烧虾之间,汁液滴滴答答,流着血一样的西瓜汁或者是西瓜汁一样的血,污染了台布,也污染了人的眼睛。[3]

(6)那两颗紫葡萄一样的眼睛或者眼睛一样的紫葡萄,在地板上滴溜溜滚动,一颗滚到了酒柜后边,另一颗滚到了一位红色服务员小姐脚下。[3]

在例(5)中,本体“脑壳”和喻体“西瓜皮”交互在一起,本体“血”和喻体“西瓜汁”交互在一起。在例(6)中,本体“眼睛”和喻体“紫葡萄”交互在一起。这种交互式的表达,都以饥饿意象作为交互的喻体,也可以看作是莫言小说创作中“饥饿情结”的证明。

四、小结

通过分析《酒国》中饥饿意象的描写、饥饿修辞和饥饿表达的使用,可以发现莫言的“饥饿情结”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相同时期同享盛名的作家相比,莫言对饥饿意象的描写和使用可谓是情有独钟,例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十分喜爱食物,但在其作品中,对食物、味道、色泽、进食场面的描写远远不如莫言作品中的丰富细致,用于作修饰成分的例子也不为多,这可能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村上春树童年生活较为优越,对食物的热爱不太可能来源于“饥饿情结”,但莫言不同,童年时期的饥饿阴影使得他对食物、味道、色泽、进食场面等有着深刻的观察和记忆,这便是莫言“饥饿情结”的来源。

《酒国》中随处可见的“饥饿情结”不仅展现了莫言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广大食不果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集中体现了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注释:

①(2)表示此拟声词在小说中出现了2次。(4)表示在小说中出现了4次。

②(2)表示此喻体在小说中出现了2次。

参考文献:

[1]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金开城:《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莫言:《酒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军旅雅士
莫言的美食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莫言:虚伪的文学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的格式塔诠释
莫言对原始生命力的全新诠释
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莫言坦承自己当下的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