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不归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的各类典籍文献卷帙浩繁,随着岁月的变迁,不少古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悉,目前保存下来的 3000 多万册古籍中,需要修复的古籍就达1000 多万册,而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严重不足,古籍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既是技术,也是学术
现在我们之所以还能看到很多年代久远的书籍,是因为有修书人的存在。那么,他们是如何练就一门修复手艺的?在高校没有开设古籍修复专业之前,这些修书人都是向修书师傅学习的,他们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只要坐得住冷板凳,习得一门好手艺,就可出师。但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少,修复效率低,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对古籍修复人才的需求。于是,渐渐就有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2001 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古籍修复专业;2004 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将古籍修复专业从 3 年制中专调整为 5 年制大专,金陵科技学院也创办了全国首个大专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2006 年申报为本科专业);2015 年,复旦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硕士……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古籍修复终于从师徒传承的手艺发展为高校系统培养人才的专业,逐渐为人所知,为人所接受。
在古籍中修行
古籍修復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修书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科功底,还要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甚至要通过实验研究创造出适合用来修复古籍的材料。因此,古籍修复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学习者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国画技法、书法、篆刻等文史类课程,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要学习古籍修复、古籍版本鉴定、书画装裱、古籍数字化等专业课程,掌握古籍整理、鉴定、修复的技能。
其中,古籍修复是一门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第一,学生要认识古籍,包括古籍的年代、内容、材质,尤其是古籍的装订方法,比如线装、毛装、蝴蝶装等,要学会一一区别,因为不同装订样式的书籍所使用的修复方法不一样。第二,学生要学习修复古籍的各种技法,如修补技法、托裱技法、揭裱技法等。第三,学生要学会加工所用的修复材料,如糨糊制作、材料染制方法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很多与古籍相关的知识。可见,修书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
修书人的执着与坚守
古籍修复在世人眼里还是个比较冷门的行当,但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钻进老古董堆里,日复一日地补书、修书。在甘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师有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古籍修复时光,从年轻时学得一门手艺到现在收徒教习,一直在默默耕耘。在武汉市图书馆里,有一批古籍修复“娘子军”,像普通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她们的桌上摆满了修复古籍所需的工具,她们的时光凝聚在一本又一本被“治好”的古籍上。在上海,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40 多年的古籍修复专家童芷珍受聘到复旦大学,专门撰写古籍修复教材,把先进的培养理念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
一 把剪刀、 一 把刷子、 一碗糨糊、一面操作台、一本亟待修补的古籍,几乎就是一个修书人的全部,他们甘愿待在静默的修复室里,任光阴悄悄流转。也许多年后不会有人记得这些古籍修复师,但他们修复的古籍会代代相传,这些有生命印记的古籍会记住他们曾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