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妹
在后疫情阶段,激发士气、凝聚员工尤为重要。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是企业稳定运营的保障,孕育着创新和变革的可能。当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个性化时代,人才是助力企业颠覆未来的重要利器,所以企业无论是面临外部怎样的危机,都要注重在人才方面的投资。左手幸福感,右手复原力,是敏捷和创新的商业环境中,吸引、培养和保留员工的必要选择。员工复原力是指员工面对逆境和困难打击时,被打压后的恢复和反弹能力。全球企业挑战组织针对185个国家、4500家企业的150万名员工的调查研究发现,75%的员工经历过中度到重度的压力;其中36%的员工表示,在工作中感受到高度或极高度的压力。
那么如何打造员工复原力,应是管理者在忙于提升业绩的同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出五个办法,与读者分享:
专注当下又称既来之,则安之。指通过有意识地、当下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一刻接着一刻所呈现出来的体验而涌现的一种觉知力。大量研究表明,专注当下能够显著减轻人们的焦虑,增加幸福感,减轻压力。你会有全心投入的感觉,别人也觉得你很真诚,只要你专注当下,就可以做到这些。
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街头的一些网红店铺挂起了“出兑”的牌子,让一些兢兢业业的员工失去了工作,让一些原本领着高薪的员工现在只能领到最低社平工资。在突发的意外面前,没有人能无动于衷。许多离职的或在职的员工,或多或少地产生抑郁、焦虑之感。虽然国家有政策红利,企业也在极力地复工复产,但是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还是个未知数。媒体上报道的“别人家”的公司,或是在疫情中逆势增长,或是危中转机,但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疫情给自己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更多的是危机。许多企业管理者也发现问题的严峻性: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低迷。
此时,企业应带领员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能做的,做好能做的。特别是加强日常与员工的互动,来增加员工的幸福感,构建口碑跟体验。员工的任何离职都是拉力+推力和定力的拔河结果,如果拉力+推力大于定力就再见,如果定力大于拉力+推力,就留下。打造员工的幸福感和复原力就是定力的部分。虽然整体的雇佣量是下降的,但是核心员工、关键岗位的员工需求量是居高不下的,他的市场价值根本不会随着经济环境不好而降低,恰恰相反是越来越高。在今天这个环境里,不要以为外面的机会少了他不会走,对能力强的员工来说机会一直都在。所以专注好当下,才是员工最应做的。
我们每秒接收1100万位元的信息,但大脑的执行功能(大脑的思考中心),只能有效处理40位元的信息。虽然我们不能减少接收到的信息量,但可以把自己的认知工作分门别类,以便用最好的方式来处理那些信息。美国心理协会研究发现,从某类型工作切换到另一类型工作,会难以排除干扰,并使生产力下降40%。因此,把工作分门别类就很有用,在可能范围内,尽量避免情境切换。
比如你是一个做销售工作的员工,由于业绩突出,领导将你提升到销售部门的经理,这样你需要一边做销售完成业绩,一边还要管理团队。或许你正在分析上个月的销售报表,此时,团队的一个员工递来了离职申请。这个时候,你需要同时处理两件甚至更多的工作,势必会分散你主要的工作精力。长此以往,你的销售业绩很可能会下降,管理工作也不尽如人意,因而会产生工作压力大、超负荷等心理体验。所以,你需要将你的业务型工作与管理型工作分类,如果不能兼顾,一定要主动放弃自己无法承受的部分,尽早将精力复原到从前活力满分的状态。
我们的专注力、清晰度和活力周期,通常是90到120分钟。研究显示,即使只有短暂休息的时间跳脱出原来的工作,来平衡工作上的活动,也可以提高活力、心智清晰度、创意和专注力,最终增进我们一整天工作时间里的复原力。
当员工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时,难免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团建活动。团建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聚餐、喝酒、唱KTV。团建,全称团队建设,包含团队文化建设、团队精神建设或团队福利建设等等。中国人都信奉“人多热闹”“人多力量大”,这一点恰好和团建不谋而合。
团建活动可丰富员工们的业余生活,使其放松工作压力,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员工福利,增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以及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团建可以激励员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拼搏精神,实现公司业绩在每个阶段的更大化。
列宁说过,谁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如果你的员工正在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极度的焦虑,哪怕让他安静地睡上一觉也是有助于复原力的提升的。
面对焦虑和压力时,我们不应被动反应,而应主动切换处理压力感受的神经网路,以便应对棘手的情况或人。这种心智灵活度的品质,取决于在精神上“偏离”压力源,以便有效管理压力的能力。偏离压力不是拒绝或压抑“我们感受到压力”这个事实,而是一个过程,让你能够暂停一下,从神经观点来观察那种感受和经验,然后试着解决问题。
当我们能在认知上退后一步,拉开与自身经验的距离,并为想法和情绪分类命名,就能有效把注意力从大脑中的叙事网路转移到大脑中较为容易能观察到的部位。保持心智灵活,在压力出现时偏离它,可促成复原力核心技能之一的回应弹性,著名心理学家琳达·葛兰姆把这种技能描述为“暂停、后退一步、反省、转移观点、创造选项和明智选择的能力”。
例如,如果你正在经历十分沮丧的事情,请不要把它憋在心里,而是要“把话说出来”,事实证明,暂停一下,能启动大脑的思考中心,而不是启动情绪中心。这种技能在要求高、绩效高的工作环境中,是相当宝贵的。
同情心会增加正向情绪,建立正向的工作关系,促进互助合作和协同工作。曾有心理学家专门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者随机抽取一部分员工作为对照组,让他们执行或搜集与正念、感恩、设定目标、原谅和自我同情等相关的内容,还设置了另一组什么都不做的员工。8周后我们发现,有严重感情和职场压力问题、每周有意搜集正念信息2- 3次的员工,复原力提升 25%,接近其他两组员工的两倍。此外,这种提升效果在压力最大的员工身上更为明显。这些实验与其他研究成果还表明,复原力培训对压力较小的人群同样有效。此类项目有益于所有员工,免得他们被压力压垮。
要注意的一项重要区别是,并非所有的压力都一样,甚至有些类型的压力可能对我们的幸福和生产力产生正面作用。有利压力又称为幸福压力,是指某些类型的压力能让我们更健康,激励我们做到最好,并协助我们的表现达到巅峰。压力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呈钟形曲线分布,一旦幸福压力通过高峰或高绩效顶点,人们会感受到压力带来的不健康作用,如果长此以往,这种作用不仅会造成身心俱疲,还会造成慢性病。此时,就需要复原力来恢复我们的精神状态。
尽管职场对复原力相关干预的需求不断增长,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限制其实际应用。但是管理者应提升此类意识,也应让员工提升复原力培训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压力来临时,迅速做出调整,回归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