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因素”乡村振兴效果评价体系视域下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分析

2020-07-14 08:50于英杨梅
乡村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着力点职业院校乡村振兴

于英 杨梅

[摘 要] 本文构建乡村振兴目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提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五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验证。并结合乡村振兴目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找出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力求探索一条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效果评价体系;职业院校;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F327;G718.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51-2

社会服务职能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其强调职业院校要把服务社会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树立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意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效加强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如何服务乡村,如何找到自身的着力点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1 乡村振兴目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如何量化分析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政府部门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任务入手,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乡村振兴效果评价体系,结合农村发展及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试图从以下“五因素”构建乡村振兴评价体系[1]。

1.1 因素1: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首要因素。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让各类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自发地流入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因素2: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硬性要求,只有优美的环境才能留住乡村劳动力,才能为后续发展提供基本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确保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留得住人,留得住发展的潜力,建设和谐美丽乡村势在必行[2]。

1.3 因素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社会进步的直接表现,构建文明乡风,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软实力,为其他方面发展提供保证,推动发展任务有序落实。

1.4 因素4:有效治理

即使乡村具有优越的自然禀赋优势,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那么也无法保证实现乡村振兴。有效的领导、政策的倾斜、稳定的农村治安环境等,都能提高乡村振兴发展的速度與成效。

1.5 因素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不仅是检验乡村振兴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最终目的。让农村人口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发展乡村振兴事业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综上所述,5个因素相互影响又彼此支持,要用统筹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到每个因素的独特性,同时要看到整个体系的系统性。产业兴旺因素和生活富裕因素是乡村振兴的保证,生态宜居因素、乡风文明因素和治理有效因素则是乡村振兴的文明保障,各评价因素的和谐发展共同构建了乡村振兴的评价体系。

2 乡村振兴目标的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合理性实证分析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T.L.Saaty提出的一种系统性分析方法,是指一种系统的分层次定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层次体系,对各因素进行判断,最后进行验证,可以用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通过对SPSS计算权重表及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产业发展因素和生态宜居因素,两者权重值均为1.240;其次为乡村文明和有效治理因素,两者权重值为1.000;最后为物价变动因素,权重值为0.392。

赋值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最大特征根(AW)/iW的平均值为5,一致性指标为Cl=0,一致性比(取R1=0.315 7)小于0.1,所以此构权达标。应注意的是,取值时考虑生活富裕因素的不可控性及外部性,因此赋值较小。同时,产业发展因素同时影响其他几个因素,赋值较高,具有合理性。因此,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应看到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因素的重要性,应以此为重点突破口进行效果评价。

3 “五因素”乡村振兴效果评价体系视域下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从“五因素”评价体系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要从发挥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提高职业院校生服务意识、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3.1 产业发展因素要求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政府部门指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服务。实现2020年的目标,最大的短板在农村。”[3]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明确自己所发挥的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分析乡村需要的人才类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人才缺口,还要了解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充当的角色、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转变培养观念,真正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

3.2 产业发展因素要求职业院校要做好服务农村地方经济的准备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开设上有所侧重,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院校应结合社会力量及政府帮助,对学生构成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扶持下,结合相关政策,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对回到乡村就业的学生给予奖励,积极鼓励学生到乡村就业和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发挥职业院校灵活性、适应性的优势,设立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专业,特别是地方农业类高校、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院校,在时代大潮中要看清自己的使命及发展方向,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时机力求发展。

3.3 生态宜居及乡风文明因素要求职业院校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职业院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看到乡村振兴的需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进行实践。职业院校同时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法律主题讲座、科技展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农村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乡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职业院校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增强学生使命感。同时,高素质、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回到农村对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4]。

3.4 生活富裕因素要求职业院校提升自身服务功能

生活富裕因素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考核指标,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其综合素质、劳动能力的提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应看到这一点,与政府紧密合作,通过专项培训,侧重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宣传专业化的生产知识,帮助农民树立市场化运行理念,深入农村调研,建立产学研基地,建立帮扶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综合素质[5]。

另外,返乡创业人员以农民工偏多。返乡创业农民工存在资源匮乏、经营方式单一,所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效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對此,职业院校特别是地方职业院系应在政府指导下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由于条件限制,农村普遍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对一些新的概念“互联网+三农”、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接受度不足,可能错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好机会。对此,职业院校应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在经济建设中提供相应的培训,尤其是利用暑期展开集中培训。浙江大学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利用暑期展开各种培训班,尤其是乡村干部培训班等。培训的开展要求是拥有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师资队伍,因此职业院校在构建师资队伍时要注意“双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6]。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各职业院校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充分认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应提供的人力、物力、科学技术支持,找准自身的着力点,以此为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力求为乡村振兴大业做出贡献,承担起职业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侯丽华.高职院校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8(12):10,12.

[2]汪明义.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职业院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N].人民日报,2017-11-01(07).

[3]郭红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7-07-13(06).

[4]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打通流向农村渠道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3(3):36-41.

[5]刘景丽,谭晓丹,杨琨.高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6):53-56.

[6]王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困境及途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6):213-217.

猜你喜欢
着力点职业院校乡村振兴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