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平县贫困人口长效脱贫对策研究

2020-07-14 08:50邵爱英谢东华牛蔚欣
乡村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

邵爱英 谢东华 牛蔚欣

[摘 要] 2020年决胜脱贫之际,各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采取长效措施稳固脱贫现有成果,避免返贫现象发生,仍是需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河北省顺平县贫困人口长效脱贫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分析影响贫困人口长效脱贫的主要因素,提出贫困人口长效脱贫的主要对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完善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托顺平县果品产业,实现贫困人口长效脱贫。

[关键词] 贫困人口;长效脱贫;顺平县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16-2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贫困农村的经济、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脱贫长效性问题仍不容乐观,扶贫工作仍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1]。长效脱贫,一方面表现在脱贫人口自身应由内向外产生强大的发家致富动力,具有积极寻求改变生活现状并向往富足生活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积极就业或创业实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持长期发力,构建产业发展多元带动机制。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根基,而产业带动脱贫是长效脱贫机制的核心。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提高自主造血的功能,内部发展与外部驱动双管齐下,使产业扶贫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

顺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保定市西郊、太行山东麓,分为低山、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山区、半山区占全县面积的2/3,平原区占1/3。顺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果品业,是国家农业农村部、林业总局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桃之乡”[2]。近年来,虽然顺平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基础相对于其他贫困县市仍相对薄弱,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县。因此,以该县为典型案例,研究如何采取长效脱贫措施巩固脱贫成果,避免脱贫后出现返贫现象,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1 影响顺平县贫困人口长效脱贫的原因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顺平县许多贫困地区逐步实现脱贫,但个别贫困地区出现“返贫”现象,使得脱贫工作未能做到长效持久。如果贫困人口不具备自主“造血”能力,一旦帮扶力量撤离或出现天灾,其生活水平极易下滑至较低水平。

1.1 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有限

在“扶贫先扶志,脱贫需自主”口号的大力宣传下,部分贫困人口内心不再甘于贫穷,开始主动寻找脱贫路径,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信息、技术、销路均不明朗的前提下往往易出现盲目投资现象。某些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相对富裕状态,但是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不强,稍有不慎生活水平极易降至原点。反复失败,加之经济力量薄弱,致使其丧失自我脱贫斗志,使其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1.2 长效脱贫平台体系未搭建形成

当前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如何使贫困人口按期顺利脱离贫困,较少关注如何使贫困人口脱贫后不再返贫。为打破低水平均衡循环陷阱,就必须加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和政府帮扶合力作用,不可松懈,要着力研究如何让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保持在相对富裕的稳态。对此,政府需要宏观统筹全局,结合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搭建长效脱贫平台,加大投资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制约,采取相应对策发挥优势、补足短板,使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稳定提升,并进行多方位监测及效果评估测试,最终达到长效脱贫目的。

1.3 扶贫产业发展面临风险

由于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自然条件差,抗灾能力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对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产生较大影响,经营者会增加抗灾减灾支出或承受灾害引发的减产降质损失。顺平县的支柱产业为果品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受天气影响大,在果树生产周期内常会遭遇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袭击,造成作物受淹、被砸等,而且农产品价格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严重影响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果品产业是顺平县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不能大范围使用机械的弊端,如果盲目采用规模化农场经营模式,在劳动成本、雇工及管理等方面会产生诸多问题。目前,顺平县的支柱产业发挥多元联动作用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的顺利发展影响着贫困人口能否长效脱贫致富。

2 推进顺平县贫困人口长效脱贫的对策

虽然顺平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有序实现脱贫,但其基础不牢,自身抵御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如不能得到持续扶持,稍有天灾人祸极易重新陷入贫困,返贫概率较高。巩固脱贫成果,切实防止再次返贫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长效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特别注重贫困人口能力的培养及教育的可持续性。一是继续强化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利用国家支教扶贫政策开展优秀师资轮岗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师资整体水平。二是加大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依托当地职业教育龙头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制定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易接受的培训内容,提高贫困人口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2.2 完善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完善的全县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对实现脱贫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到户政策,不脱贫,不脱钩,做到持续“脱贫跟踪”工作常态化。一是建立贫困村、扶贫工作人员常态量化考核机制,结合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制定考核评分标准,采取日常督查、半年考评、年终验收3种方式进行,分别按20%、30%、50%的权重对贫困村、扶贫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计入年终考核成绩;二是强化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奖惩机制,强化督导考核,年终实行刚性化、指标化考评,对考评优秀扶贫工作人员在提拔重用时优先考虑,对考评不合格的进行约谈,并限期进行整改,仍然不合格的调整岗位,真正体现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

2.3 依托顺平县果品产业,实现贫困人口长效脱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致富增收的根本性有效方式,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有了产业,贫困人口才有持续增收的项目,脱贫才有有效的载体,致富才有后劲。因此,顺平县应集中解决目前经济支柱果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加强企业和基地产业的联系,推动顺平县果品产业稳步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完善农民合作社相应制度,使其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到合作社再到农民的产业一条龙发展。此外,政府对果品产业的支持、引导与投入力度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关系农民收入情况,对于顺平县果品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果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效应,优化果品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尽量提高对贫困人口特色产业生产的农业补贴力度,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保证补贴能全额及时发放到贫困人口手中;政府应加强资金支持,采用政府资金划拨、村民集资、企业出资等方式,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顺平县果品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如基础设施完善、科学化管理基地建设、良种和新种实验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补助与奖励以及农民技术引进与培训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于爽,李東奇,邓亚卿,等.河北省贫困山区现状与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186-187.

[2]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5.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家医签约服务方案出台
法国将投入80亿欧元反贫困
词汇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山东患病贫困人口有55.4万
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印度贫困妇女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