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张东强 张洁 陈靖
[摘 要] 云南省是除四川省之外仅有的中国古代井盐生产地,产地主要分布在滇西、滇中和滇南,诺邓村和宝丰村是滇西典型的依托盐井而产生的聚落,其中诺邓井最早见于史载,风貌保存完整,以盐文化塑造的村落文化景观特色明显。本文以滇西地区产盐聚落——诺邓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聚落的资源环境特色、聚落景观形态、聚落建筑遗迹,探讨产盐聚落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态与特色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对现存为数不多的产盐聚落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产盐聚落;文化景观;景观形态;滇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01.24;K9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14-4
文化景观是从较大范围和规模来发现并认识在某种特定环境中人的创造和生存状态[1]。聚落文化景观是一种以农业或其他产业经济为基础,以聚落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类型[2]。因盐作为特殊商品在古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致使因盐业生产而形成发展的文化载体——产盐聚落均经历过繁荣时期,代表着当时聚落发展的方向,较好地记录并保存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信息,该类聚落历史文化景观形态特色明显,地域特征显著,却因农村城镇化正经历着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抹灭。
云南省是除四川省之外的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唯一地区,井盐产地多位于起伏较大的山区,这些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明显。云南省产地主要分布在滇西、滇中和滇南,滇西产盐地主要分布在云龙县、洱源县、兰坪县和丽江市,产盐历史悠久,至迟不晚于汉。滇西盐井中诺邓井最早见于史载,风貌保存完整,以盐塑造的村落文化景观特色明显。笔者以滇西地区典型产盐聚落——诺邓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聚落的资源环境特色、聚落景观形态、聚落建筑遗迹等文化景观的地域和文化要素,探讨产盐聚落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态与特色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滇西地区产盐聚落资源环境特色
1.1 地理、人文环境
诺邓村位于大理云龙县诺邓镇南部,该地具有破碎而复杂的高山峡谷相间地貌形态。诺邓处于满崇山河香山交汇的山谷地带,依山而建,周围山间小溪汇合成穿村而过的诺河,整个聚落最低海拔和最高海拔相差200 m左右[3]。诺邓村是明清时期主要盐马古道的交汇地,东往大理市,南向保山市,西至腾冲市、缅甸,北接丽江市、香格里拉市、西藏自治区,有效促进盐业经济的形成和外地文明的交流,使得诺邓村成为该区域视野中核心点。
诺邓村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本主教和儒释道三教信仰的多元文化中,对诺邓村历史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诺邓村是白族村落,信仰本主教的同时融入了儒释道三教信仰。诺邓村有专门供奉诺邓“三崇老爷”的本主神、塑有子孙娘娘和财神爷等塑像的三崇庙、供奉“卤龙王”的龙王庙;村内最大的建筑群是集儒释道三教信仰于一体的明嘉靖年间修建的玉皇阁道教建筑,其内同时供奉着佛像和孔子像。诺邓村一直保持着祖先崇拜的习俗,家内基本都设有佛堂、灶君堂、厦台正中向外,朝天拜地的香案等,在诺邓先村后建立过祠堂、庙宇40多座。
1.2 井盐经济环境
西汉年间,滇西一带盐业经济决定着该地的发展和进步,诺邓盐井在古代盐业生产中具有显著的地位,是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最早驻地,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有2 000多年的历史。南诏时期,诺邓井产盐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诺邓井”的名称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诺邓盐井孕育并养育了诺邓古村,盐是诺邓村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诺邓村繁荣兴盛的经济支柱。同时,因盐业的兴盛,使诺邓村成为滇西最早的经济重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因此,在诺邓村的发展中依托盐井而产生的封建盐业工商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3 聚落选址
诺邓村是典型的山地型聚落,选址受白族“依山傍水、坐西面东”的选址原则影响。聚落背山面水,坐落于山麓上,有“众山之祖”之称的满崇山雄踞西北方位,东北延绵山麓则似“文笔石砚”“金鐘玉鼓”,前临诺水。聚落周围有较多上百年的黄连木和大榕树,形成聚落的风水林。整个聚落被诺河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诺河发源于东北方向的山脉,顺西南峡谷经过3 km流程汇入沘江[4]。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成了“山—村落—水—村落—山”的格局,呈现出“人—聚落—山水环境”相互和谐的状态(见图1)。
2 滇西地区产盐聚落历史文化景观形态
2.1 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诺邓先民由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北地区不断南迁的氐羌人与地方土著结合而构成[5]。西汉以前,诺邓村主要靠农耕和狩猎形成散点式的居民点,并未形成明显的聚居区。直至汉代,《云南通志·盐务考》记载,云南省有安宁井和云龙井二井,云龙井即诺邓井,其开井始祖是邓氏一族,“诺邓”二字的多种说法均与盐井有关,因盐在中国古代实行专卖,甚至在云南省很长时间以盐为货币,足见盐在国家的重要地位,此时居民点呈现围盐井聚集而居的雏形。西汉时期,诺邓村随着诺邓井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元代,以盐业为主的诺邓商贸中心,商贾云集,是“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最早驻地;崇祯年间,云龙以盐课为要务,统治者通过食盐的控制推进该地的发展,强化了盐井在该聚落乃至周围聚落的中心地位;元代至明清期间,各地大量人口的迁入,使诺邓村呈现出多元文明(见图2)。诺邓村的形成以诺邓盐井为核心,不断向外围延展而成,人们围绕盐井而居,盐井是村落产生的源头,也是诺邓村发展的原始动力。
盐井的出现促成聚落的产生,而盐业经济的形成则推动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盐是诺邓村产生的决定因素。诺邓村的演变过程复杂漫长,依赖于诺邓村盐业的兴衰,形成从下而上的自组织发展模式。由最初自然生长形成的散点式民居点,发展到以古盐井为主核心、以诺河为界,形成以盐井引领的两大内聚型的聚居片区,聚落始终呈现出以古盐井为单核心的空间格局。盐井是诺邓村的最初增长核心,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因盐流动而产生的外文化的输入,形成以公共空间为次级增长核的聚居区,该次级增长核带有一定的宗族血缘性。诺邓村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井,同时也受到山地地形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界域性,现今村落主要沿唯一的入村道路两侧蔓延,地形条件仍然是限制聚落边界的主要因素。
2.2 聚落的空间布局
因盐井在诺邓村形成中的主导地位,民居呈现出环绕诺邓井集聚分布的布局,可以说古盐井造就了聚落的空间布局。诺邓村四面环山,以诺河为界分为较陡峭的河西和相对平坦的河东,河西片区民居集中、紧凑、有序,主要朝向南向和东南向,空间立体感较强(见图3);河东片区布局松散、自由,主要朝向为西向,分布着盐局、龙王庙、万寿宫和戏台等公共建筑和一些较大院落如贡爷院。河西、河东两片区是先民结合盐井位置在山地环境中的择优选择,整个聚落形成一个典型的“U”型立体空间(见图4)。聚落空间以盐井为核心引领,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限制,朝着最有利的轴线拓展,河西片区以村内制高点的玉皇阁建筑群和盐井为西南轴线,河东片区以盐井为起点平行于诺河的东南轴线,受现代交通影响,新的居民聚居点的扩张主要沿线性的入村东西向道路两侧扩张。诺邓村内部街巷呈“十”“T”或“Y”字形交叉分布,或平行于等高线,或垂直于等高线,自由而不混乱,使整个聚落空间顶界面起伏变化、底界面错落有致。
3 滇西地区产盐聚落建筑遗迹
3.1 民居院落
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多样性,造就了滇西地区是多种文化融会叠合的地带。民居建筑是地域历史文化最真实、客观的综合载体,产盐聚落的民居建筑除多元文化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还记录着盐业的发展痕迹。诺邓民居院落的构成要素均是正房、厢房、院子、照壁、门楼、耳房、倒坐房和过道。以“正房—厢房—院子—照壁—门楼”这种典型的白族民居为基本构成单元,或配耳房、倒坐房,以过道作为连接要素,结合地形、日照和采光布置民居院落;正房大都三开间、两层,厢房三开间或两开间、两层,均设檐廊,照壁有独脚照壁和三叠水照壁。民居院落的组合形式以“三房一照壁”和“四合院”为主,部分大院落均是在这两种基本组合形式基础上按一定秩序进行组合或局部调整而成群体组合式院落。最终,所有民居院落均顺应地形,形成诺邓村独有的“台式四合院”“五滴水四合院”“四合五天井”“袖珍小院”等民居院落形式(见图5)。因生活的延续性,民居院落虽按生活轨迹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的结构和布局仍然原样保留着。
3.2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民居院落产生联系的主要场所,因产盐和盐业经济的影响,产盐聚落的公共建筑比一般农耕聚落要丰富、繁华。诺邓村有因白族“本主教”和“儒释道三教”信仰而产生的宗教、庙宇建筑,如三崇庙、玉皇阁建筑群、道长月台等;直接因盐业而产生的盐务建筑,如盐局、五井盐课提举司、龙王庙等;还有进行宗族活动的祠堂,进行娱乐活动的戏台等其他公共建筑(见图6)。公共建筑仍然以民居院落的基本组合形式为主,轴线明显,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巧妙利用错台、台阶进行分合、转折处理,把各基本院落空间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变化多样、错落有致的整体景观。公共建筑一直是整个聚落的次级核心,凝聚着组团内各院落,在保持着公共性和区位固定性的前提下,也随着时代变迁需要,变更着自己的功能,整体风貌已不在,有的只存在老一辈的记忆中,如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万寿宫,但基本上存留了每个时代的印记。每座公共建筑均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是诺邓村历史文化的物化表象、诺邓人的精神文化中心、物化的物质文化景观。
4 文化景观对滇西产盐聚落发展的推动作用
聚落文化景观是在长期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在聚落的发展中尊重聚落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特性,延续其文化脉络,是助推聚落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诺邓村原始产业是盐业,随民国盐业衰落而转为农业,现新型产业为旅游业和加工业,仍然主要依托盐文化资源及因盐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形成。鉴于产盐聚落的文化景观特征,聚落發展中应注重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并保持好该类聚落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与现代文明相吻合,形成聚落后续发展的特色。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产盐聚落在社会快速发展环境中调适保护与发展具体措施尤为迫切。三大滇盐产区中的滇西产盐聚落遗存不多,很多盐井已经荒废,甚至难寻其位置。大多数产盐聚落的生长和演变过程基本呈现出自组织发展、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模式,也致使这部分聚落具有特色的盐文化要素和地域特征要素交织的文化景观。今后,产盐聚落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精确定位产盐聚落的发展方向。根据聚落景观文化的自然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和原始发展动力,深入研究探讨吻合的业态,激活聚落发展活力,保证聚落文化景观与整体环境和谐。二是传承并汲取产盐聚落的独特景观文化。依据该地民居建筑风格、自然资源和地域文脉等要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组群的组合方式。充分研究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保持整体聚落形态特质,结合生产生活需要进行适度调整。三是重视产盐聚落的特色传统民俗的承载空间。传统民俗是居民认同感的基础,也是聚落长期自然生长演替的结果,能有效构建地域文化价值认同,形成聚落文化景观特色。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J].东南文化,2010(3):7-9.
[2]杨宇亮,党安荣,张丹明,等.“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多学科视野下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J].规划师,2012(28):253-257.
[3]张学君.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食盐贸易[J].盐业史研究,1995(4):24-29.
[4]李海燕.云龙县诺邓古村落聚落形态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2:27.
[5]胡斌,丁武波.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J].西部人居学刊,2013(4):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