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研究

2020-07-14 06:20孙振宇
乡村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孙振宇

[摘 要] 在我国,残疾人是规模庞大且处于弱势地位的特殊群体,应受到各界的关心和重视。农村残疾人具有农村身份及残疾人的双重弱势地位,处于弱势群体的边缘地带。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日趋完善,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为调研对象,尝试将社会工作引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中。

[关键词] 社会工作;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4-36-3

残疾人的精准康复主要是指通过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社会参与等途径和手段帮助残疾人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康复治理,使其保持身心健康,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是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模块[1]。但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元对立,农村相较于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处于劣势,农村残疾人更是具有农民身份和残疾人的双重弱势身份特征。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有待发展,基层中动员非正式力量参与残疾人康复的途径尚未完善。要想有效开展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培育以社工组织为主的农村非政府服务型组织尤为必要。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进行了农村残疾人现状研究,并详细阐述了对农村残疾人服务的理念和方法[2]。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政府提供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社工组织的介入前提是残疾人有相应的需求且公益性的残疾人机构难以满足其需求,社工通过其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及科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残疾人实现生理及心理康复,主动融入社会,能像其他正常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社工组织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是建立在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工组织通过对当地乡村本土文化、经济基础等的了解,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康复项目[3]。同时,农村各项关于残疾人的福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失监督机制,社工组织能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落实政府的行政指令,使农村广大残疾人群受益。同时,我国助残理念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助人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为社工介入农村残疾人的精准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1 无锡市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现状

1.1 精准康复服务供给

江苏省无锡市首个乡镇残疾人精准康复试点于2008年11月在滨湖区胡埭镇正式成立,是江苏省残疾人精准康复代表性项目。在服务内容上,包含了各类残疾人精准康复的需求,对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了细化,能分类实施,使精准康复项目有条不紊地运行[4]。在具体实施方式上,通过聘用专业社工,与社工组织合作成立了数个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团队,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分类安排精准康复项目,定制兼具基础性的个性化康复服务,提高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的实施质量与效果。

1.2 乡镇残疾人精准康复供给能力

截至目前,滨湖区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试点已涵盖街道、乡镇、村级共15个“残疾人之家”,通过在基层开展一系列康复活动,满足残疾人群体精准康复的各项需求[5]。同时,为应对精神残疾需求,无锡市自2015年开始在各辖区“残疾人之家”开展“心灵家园”建设,以“残疾人之家”为主体,依托机构提供的场所,以精神医生为主、社工为辅,组成精神康复治理工作小组。并且科学合理地不断完善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为残疾人精准康复的实施提供条件。但是,残疾人不仅需要生理上的康复,心理治疗也应是关注的重点。无锡市乡镇的“残疾人之家”通过了解社区内残疾人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困难,通过社工组织对其进行培训、教育,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2 无锡市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康复对象精准定位度低

无锡市残疾人口基数较大,而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在数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农村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老年残疾人所占比例较高,农村范围内的贫困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政府应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因為农村无法获得像城市社区那样完善的精准康复服务[6]。2016年,随着国家提出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方案,江苏省随即出台了省内残疾人精准康复细则,根据精准康复目录,大致可分为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精神五类残疾人群,并将康复服务项目、内容与相对应的残疾人群体相对接,实现残疾人精准康复的基本覆盖,凸显了对于精准康复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但实际调研发现,在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方面的相关政策缺乏。

江苏省残疾人精准康复要求80%以上的残疾人能享受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而调研发现,尽管农村康复需求较大,但是对农村地区所提供的康复服务总量低于农村残疾人数量,部分农村残疾人由于政策宣传不足、个人康复意识低、残疾人口普查遗漏等原因而未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残疾证作为残疾人享受政府各项福利的凭证,也是政府掌握范围内残疾人具体情况的途径。但农村残疾人证的普及度较低,一方面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残疾人员不愿提及自己的残疾状况,自己或家人对残疾人证的办理较为抵触,并且农村中年纪较大的残疾人认为自己年龄较大,不经常出门,没有办理的必要;另一方面,办理残疾人证需要的手续比较烦琐,需要到指定的医院做残疾人认证,一般这些医院距离农村较远,因此一部分农村残疾人不愿出门办理手续。这便导致因无法精准定位没有残疾人证的农村残疾人,影响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

2.2 农村残疾人康复体系精细度低

截至目前,无锡市县乡村五级残联组织和各“残疾人之家”的工作人员基本确立,社会工作组织也在不断规范化发展,逐步实现向农村地区衍生,不再仅向城区“残疾人之家”提供服务[7]。但是,目前农村残疾人康复组织不够规范,康复体系精细度较低,存在机构工作人员、社工等执行力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无法适应残疾人精准康复的要求。同时,机构内存在许多临时聘用人员,导致机构内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并且专业性较差,大部分人员为非专业社工、康复师,仅是招来负责“残疾人之家”卫生、康复器具简单护理的临时工,只能带领残疾人员做一些基础的康复运动,工作效率低下。

另外,随着农村残疾人口数量的增加,基数越来越大,农村康复机构已满足不了农村残疾人群体的需求总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差较远。农村地区精准康复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精细度较低,严重阻碍了精准康复体系工作的开展。

2.3 农村残疾人教育存在问题

农村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创伤,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提出,这时残疾人尤其是未成年残疾人心理压力更大,严重者将会弃学。因此,对于到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来说,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工作,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由于残疾人在社会总人口中仅占少数,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学校较少,无锡市仅有无锡市聋哑学校、无锡市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中心、东亭特殊学校3所,并且均位于靠近市区的地方,农村残疾儿童上学成了难题。虽然学校提供住宿,并且有专门的老师照看,但是放心将孩子送入学校的家长较少,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存在缺陷而无法照顾自己。因此,很多农村残疾儿童失去了最佳的上学年龄和学习机会,不利于他们心智健全发展。

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的优势

3.1 社工的专业理念优势

社会工作者的本质要求是助人为乐,社会工作将“助人为乐”理念作为核心,这种工作理念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专业社工参加培训取得社工资格证后才能凭证上岗。社工的职业素养强调自己的同感心理,要求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在受助者位置,从心理上彻底接受受助者,不会存在歧视现象。专业素养使得他们不会拒绝残疾人受助者,能快速融入受助者群体,使工作顺利展开。另外,社工提供服务是由政府买单的,不像其他服务职业是由残疾人员自己付费。社工以利他思想作为主要指导思想,提倡生命平等,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加之自己专业的社工工作方法,形成了一套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者所特有的工作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社工介入残疾人精准康复,更有利于残疾人克服自身障碍,重新融入社会。

3.2 落实残疾人各项福利政策优势

社工能前往农村社区向残疾人及其家属宣传国家关于残疾人精准康复的各项政策和地方上的福利政策,对于出行有困难的残疾人员能以主动上门的方式提供帮助,辅助他们申请获得属于自己的专项福利。对于残疾人社会救助,尤其是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社工组织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为他们寻求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社工能通过上门的方式了解区域内各个残疾人员的具体特征,针对性开展服务。一方面,农村社区内的残疾人员获得了实惠,享受了社工服务,缓解了家庭窘困;另一方面,政府能通过社工组织将福利落实到较偏僻的农村社区,使各地残疾人员获得平等对待及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也愈发完善。

3.3 帮助残疾人受教育就业优势

农村残疾人的精准康复不仅包括生理和心理康复,而且需要残疾人家属接受相应教育,使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能得到有效落实。残疾人精准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加强残疾人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弱化残疾人的标签属性,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社工组织能与市残联密切沟通,了解残疾人就业情况、形势,了解更多关于残疾人员的社会招聘信息,开展针对残疾人就业的讲座及培训班,帮助他们及时就业。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的途径

4.1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服务是指社工根据其独特的工作理念,在“助人為乐”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解决难题的一种服务方式。近些年,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弱势群体为其展开服务,提供社会福利保障。以地方残联作为服务购买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之家”提供专业的精准康复服务,是地方为农村残疾人提供保障的重要形式。虽然近年来社会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发展时间较短,社会群众对其了解不充分,社会工作及社工对于农村残疾人家庭来说相对陌生,在建立信任之前难以迅速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必须以政府为依托,社工作为政府派遣人员融入农村残疾人群体,更快捷地为其提供服务。

4.2 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

在传统的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中,重点是围绕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康复,忽略了残疾人员周边资源,未建立有效的支持网络。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将会拓展服务视角和范围,通过走访和调查充分了解被服务者自身情况、所处环境、社会资源,分析被服务者的需求,资源整合为其构建支持网络。例如,与社区医院合作开展送药下乡活动;与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增加农村残疾人照料志愿者人数;吸引当地爱心企业帮扶农村残疾人等,为当地农村残疾人构建属于自己的支持网络[8]。

4.3 个案和小组介入

个案和小组是社会工作的2个方法。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通过个案和小组的方式,可以在充分了解当地残疾人需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将当地残疾人进行分类,针对情况特殊、残疾状况严重、家庭困难的农村残疾人,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提供个案服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被服务者进行评估,制订工作计划、介入方案等。小组则是将需要相同康复服务的对象集中起来,以其共同需求作为小组目标,通过组员互助及社工支持的方式,使小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个案或小组介入社工工作时,不单单是提供康复服务,更多的是挖掘被服务者自身潜能,增强服务对象的自立能力,使其从“被救助”上升到“能自助”。

参考文献

[1]赵森,洪明.热点、前沿与展望:《残疾人研究》2011—2019的知识图谱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9(4):88-95.

[2]王玉辉.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28.

[3]姜向群,胡立瑗,山娜.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及社会保障需求[J].人口学刊,2011(3):53-60.

[4]白鹏飞,李凡,刘林.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残疾人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4):492-496.

[5]罗遐,卜普.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8-134.

[6]周沛.“+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模式及其运作路径研究:基于协同治理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7(3):97-103.

[7]邬宗庆,韩璐.以社区为本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社会化模式建构[J].名医,2019(2):121.

[8]任天成,李艳丽.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研究:以武汉市阳光家园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6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