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
摘 要: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整体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以便適应目前人们对于社会服务的要求,随着现在社会中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性提升,政府应当加强对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提高融资平台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整体作用,优化融资平台的服务质量以及经营水平。而且融资平台能够实现当地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解决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对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必要性以及优化方面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够为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政府融资平台 转型
政府融资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在广义上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根据社会服务需求组建的不同类型的投融资公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而在狭义上讲,融资平台主要是指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通过划拨土地等形式建立的具有融资标准的地方国有企业,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交通运输投资类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
1 政府融资平台的特点以及意义
政府融资平台通过政府资源作为基础,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服务目的或实现经营目的,运用自身的发展优势,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比如部分城市建设公司可以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的优势,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在城市建设的项目当中能够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并提高自身融资优势,尤其是在目前的新形势政策下,政府融资平台既可以作为单一的融资平台,负责整体项目的融资以及资金拨付,也可以作为公益性的融资平台,负责整体公益性项目的融资活动等。政府融资平台可以对当地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融资平台可以以政府为依靠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经济氛围紧张的情况下,政府融资平台可以更好地借助自身的优势进行融资,并对融资资金进行有效规划。并且政府融资平台加快了当地城镇化的进程,能够促进当地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使得我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而且政府投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金投入建设公租房以及棚户区,同时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提高了民生质量,政府融资平台还对民间投资情况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因此可以通过联合投资等形式提高民间资本的进入率,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综合来看,政府融资平台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 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原因
2.1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需要结合政府新常态发展的客观需求,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促进产业发展多元化,而在目前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融资平台更应该注重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情况下,转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适应新经济常态下的整体经济发展节奏,并对资金利用效率以及资金周转率进行重视,提高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信息化的建设等方式整合自身的工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谋求更加稳定的科学化发展。
2.2 满足社会服务质量要求以及城镇化建设需求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而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政府也遇到了新的要求变化。过往的城市发展历史当中,一般会存在过于重视政绩,而忽略城镇化建设细节的方面,使得城镇化整体建设过程有可能出现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产生资金浪费,而且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运用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工作结果与实际预期存在一定出入,政府融资平台需要结合地区的人口以及环境发展变化,并根据资源配置做好综合规划,通过转型逐步推动民生发展建设,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对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如运用PPP的模式,解决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并提高建设效率,促进我国目前整体的城市化发展建设进程,满足人们对于社会服务质量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2.3 优化政府融资平台经营模式
政府融资平台在之前的管理模式中,由于整体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营方式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撑,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对于模式方面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契合工作,这使得融资平台的发展受到制约,由于融资平台的法人机构存在不合理的行为,因此在融资平台的经营中法人所拥有的自主权以及决策权相对缺乏,而且在管理经营中如何实现政府管理以及市场管理相契合,也需要一个相互协调的机制进行运营,且当下在融资平台的管理中缺乏财政监管机构的监管,使得融资平台有可能出现违规挪用资金等行为,对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同时也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降低由于经营模式不完善可能带来的债务危机等,需要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模式进行优化。
3 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对策措施
3.1 采取措施实现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多元发展
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模式在市场竞争方面还没有与市场形成有效的契合,因此导致社会资本缺乏有效的途径融入政府融资平台中,使得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业务发展,资金流通速度较慢,有可能会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应当做好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将社会资本引入到融资平台,在整体业务管理中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入。比如政府融资平台,如果已经上市,则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股票的增发,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社会资本,保证自身现金流的稳定,降低依靠财政支持的弊端,提高自身的资金利用率。
而且在管理模式上政府融资平台应当注重对于管理会计的总体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提升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并对财务部门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部门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管控,实现精细化的发展,改变以往由于会计工作不合理而产生的财务控制不足的情况,做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整体管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而且政府融资平台应当注重信息化的建设,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与目前的业务系统等进行融合,实现业务端以及财务端的数据交流,提高财务控制能力对业务工作的实际支撑力度,实现内部信息的有效畅通,以便工作人员能够对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管理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实现战略化的动态管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等出现的融资平台管理不善的问题。
3.2 科学合理进行投资,并对投资规模进行控制
政府融资平台由于需要协助政府机构满足目前社会服务的整体需求,同时也需要响应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在经营中需要服务好政府的有关工作,对政府职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因此在经营中政府融资平台有可能会出现盲目性的扩张行为,使得整体的项目投资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在整体项目规划上没有科学的合理规划,缺乏长久性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融资平台应当做好投资项目以及投资规模的合理规划,既保证做到资金的合理应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也要做到量力而行,避免由于规划不良等而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
比如政府融资平台,可以根据政府的投资情况,对投资规模进行把控,优化自身的投资结构,对新开工的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将重点放在在建项目以及续建项目上,做好已开展项目的收尾工作,在尽量保证项目回款之后,再开展新的项目,降低资金筹措压力,以便减少负债率。而在融资方面,政府融资平台也应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督措施,对融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并顺应目前的金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做好资金需求的规划工作,对于过高的产能部分应当降低资金投入,并做好严格的审查工作,以控制融资规模,同时对需求较高的产业项目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完善社会服务工作。在对经营项目进行考察时,政府融资平台应当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目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当地的发展需要进行全面考察,做好评级工作,只有满足一定评级标准的项目才可以进行整体项目的投入工作。
3.3 优化管理政府融资平台,做好政企分离工作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市场业务的丰富性得到了增加,而同时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情况更加激烈,政府融资平台虽然能够依靠政府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但是为了满足目前的整体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经营质量,必须做好运营系统的规划工作,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纠正政府融资平台内部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实现适当的政企分离,将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做好规划。
首先,在政府融资平台内部应当对管理观念进行重新认知,认识到政府融资平台并不是政府用于融资的工具,而是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本的独立运营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并做好财政拨款的充分规划以及协助政府完成部分职能。在融资平台的融资过程中,政府机构可以进行适当的撤出,完善融资平台自身独立的融资能力,并且在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制度方面应当根据目前市场发展的情况,将管理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融资平台可以通过聘请专门的专家或者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对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科学合理地制定自身的管理制度,避免由于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不明确而出现的管理问题,降低由于负债过多等可能出现的风险。
其次,政府融资平台应当做好权力以及责任的明确工作,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工作职责以及战略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在经营中对不同的部门以及个人职责进行重新培训,做好奖罚制度的制定。
最后,在政府融资平台内部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监察部门,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汇报,以便帮助政府机构了解到目前政府融资平台整体工作情况,实现更加稳定的发展。
4 结语
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应当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并做好责任的明确工作,提高自身的资金利用率,做好融资渠道的控制工作,以满足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吳鹏.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9(09).
丁斌.新形势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4).
孙令君.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法制环境和合作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9(10).
吕丽.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7(25).
鲁兆强.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方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