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价值探讨

2020-07-14 21:29杨作卿谢祖艺邹惠梅曾庆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医针灸

杨作卿 谢祖艺 邹惠梅 曾庆萍

【摘要】 目的 分析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 根据单双配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针灸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治愈情况、后遗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9.47%(17/19), 高于对照组的57.89%(11/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86.95±5.85)分, 对照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72.20±6.21)分;观察组患者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为(84.96±6.36)分, 对照组患者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为(70.23±6.07)分;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为(87.89±6.64)分, 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为(74.21±5.12)分;观察组患者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87.85±3.69)分, 对照组患者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72.56±4.23)分。观察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及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通过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后,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后遗症状, 提高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

【关键词】 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经络注血疗法;中医针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69

中风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 该疾病往往存在突发性,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 治愈后仍会存在较高的复发率。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增强, 中风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其病死率得到一定控制, 但是患者通过治疗后仍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 例如身体出现偏瘫症状、四肢麻木、语言功能障碍以及面部表情偏瘫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加重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目前在临床医学上,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中风患者治疗后的后遗症, 在治疗期间除了采用西医疗法外, 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中医疗法, 其中包括中医药物治疗和经络注血疗法治疗等[2], 为进一步了解经络注血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38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 根据单双配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2~73岁, 平均年龄(65.85±12.56)岁;男13例, 女6例;平均病程(3.65±1.59)年。观察组患者年龄61~72岁, 平均年龄(64.85±11.39)岁;男12例, 女7例;平均病程(3.54±1.4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身体其他器官存在异常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中医针灸治疗。采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市天协针灸针器械有限公司, 规格:

22 mm×25 mm), 先对无菌针灸针进行酒精消毒, 并告知患者放松情绪和身体, 对患者百会穴、四神聪穴以及头维穴施针。在操作过程中, 先对穴位进行酒精消毒, 并采用平刺方式刺入百会穴, 长度为5~8寸;采用斜刺方式进入四神聪穴以及头维穴, 长度为5~8寸。刺针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顺畅度, 并在刺针过程中进行呼吸调节, 留针时间为30 min。

1. 2. 2 观察组 患者采取经络注血疗法治疗。采用的针具为常规型号的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 根据患者患病程度选择不同型号的针具, 常采用容量5 ml的注射器。根据针灸治疗法原则选取穴位, 通过辨证取穴方式对患者进行辨证, 结合经络及经穴触诊法对阳性反应点进行经络注血治疗。取穴位置分别为两侧头维穴、风池穴、百会穴。采用容量5 ml的注射器和7号针头, 用碘酒、酒精、消毒棉签进行细致消毒等。操作过程中患者保持正坐位, 面向医生, 对于首次治疗的患者为缓解其紧张情绪可采用卧位治疗姿势。准确找到患者两侧头维穴、风池穴、百会穴, 并进行局部消毒, 然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l, 迅速将其注射到患者的两侧头维穴、风池穴、百会穴中, 进针距离为5~7 mm, 注射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 可调整针头方向, 使血液能够顺利进入穴位中。注射结束后应快速拔出针头, 并对患者穴位进行消毒按壓。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反应, 如存在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以百分制形式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 分值越低, 临床症状控制越明显[3]。

1. 3. 2 治愈情况及后遗症改善情况 后遗症改善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法, 评分<50分表示症状严重, 评分50~84分表示症状较为严重, 评分85~94分表示症状恢复较好, 评分>95分表示症状恢复良好[4]。

1. 3. 3 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 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为(52.25±10.52)分, 治疗后为(30.52±10.7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为(51.89±10.57)分, 治疗后为(39.12±10.61)分。治疗前,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 P<0.05)。

2. 2 两组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9.47%(17/19), 高于对照组的57.89%(11/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 P<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为(50.23±7.51)分, 治疗后为(20.02±3.25)分;对照组患者治療前睡眠质量评分为(50.63±6.21)分, 治疗后为(30.41±3.42)分。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9, P<0.05)。

2. 4 两组患者后遗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86.95±5.85)分, 对照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72.20±6.21)分;观察组患者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为(84.96±6.36)分, 对照组患者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为(70.23±6.07)分;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为(87.89±

6.64)分, 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为(74.21±5.12)分;观察组患者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87.85±3.69)分, 对照组患者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为(72.56±4.23)分。观察组患者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及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6、7.303、7.112、11.873,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不断加剧, 我国中风患者越来越多, 其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突然等特点[5]。

由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具有病程长, 并发症、后遗症多等特点, 导致患者在患病后容易出现高死亡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和预后效果。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后遗症改善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在中医治疗中, 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一般采用活血通络、益气逐瘀的治疗理论和原则。在常规针灸治疗中, 通过对患者百会穴进行刺针, 能够使患者的脑部经络得到有效疏通, 通过对患者的内关穴进行刺针, 能够调理心气, 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等得到促进作用[6]。但是, 通过常规针灸治疗患者的后遗症得不到明显改善, 为提高患者后遗症的预后效果, 引入经络注血治疗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7]。经络注血疗法主要是通过抽取患者自身的静脉血, 根据患者的主要患病类型和辨证, 将患者的静脉血回注到身体的经络以及相关穴位, 采用经络注血疗法结合经络、经穴触诊法对相关穴位进行注射治疗, 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经络注血疗法汇聚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问题, 综合了中医疗法中的针刺法、放血法、穴位法、经穴触诊等。在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过程中, 采用经络注血疗法能够起到活血化淤、益气逐瘀的效果, 使患者的后遗症得到良好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 身体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四肢麻木症状改善评分、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评分及面部表情偏瘫症状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相关数据与陈碧霞等 [8]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 证明该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 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经络注血疗法治疗后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 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因此, 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医学中具有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作卿, 袁海妮, 刘坤明. 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1):14-15.

[2] 贺小卉, 张少明. 温针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世界中医药, 2017, 12(10):2447-2449.

[3] 彭敏, 操瑶.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3):44-45.

[4] 谢祖艺, 陈碧霞, 杨作卿. 经络注血疗法在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分析. 黑龙江中医药, 2019, 48(3):108-110.

[5] 周玉莲, 沈丽, 汪娟.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大家健康:现代医学研究, 2014(23):32-33.

[6] 刘颖. 巨刺法结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贵州医科大学, 2016.

[7] 吉向丽. 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29):103-104.

[8] 陈碧霞, 谢祖艺, 曾庆萍. 经络注血疗法配合中医护理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 6(8):1064-1065.

[收稿日期:2020-03-30]

猜你喜欢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在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浅析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应用
探讨中医针灸在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浅谈中医针灸的作用及在世界影响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及优越性分析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与康复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联合应用价值分析
探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作用
莒地砭石与中医针灸的起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