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路佛德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

2020-07-14 08:24高源源
美与时代·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马克

摘要:马克·路佛德作为美国当代陶艺家,他试图以微观体系来体现一个宏观世界,重新阐释了陶瓷这种创作媒介。他的作品大体分为三个系列:轮盘系列、锥体系列和受体系列。轮盘系列呈圆盘状,中心常出现一个圆孔,从中心延伸出来刚柔并济的抽象线条,表面刻有许多沟壑凹槽,有较强的韵律感。锥体系列和受体系列联系性更强,这两个系列都是生物学范畴,以扩充作品的微观世界。马克·路佛德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有很强的代表性,整体造型以及肌理有獨特的识别性。在当代陶艺的发展中,思想和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马克·路佛德作品中的造型特征是形态自由度较高与浓重的抽象意味的集合,东西方文化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路佛德;艺术语言;当代陶艺

一、当代陶艺的历史起源

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紧密相连。当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主张让艺术走进生活,生活融入艺术,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当代陶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以八木一夫为首创办的走泥社与美国彼得·沃克斯为代表的“奥蒂斯革命”,打破陶瓷以容器延续的时代,摒弃陶瓷的实用性与审美特性,不是不注重审美,只是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点通过陶瓷来传达作品的观念,解除对于陶瓷的固有印象,为陶瓷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陶瓷更多地是作为媒介来辅助思想的传递。

日本的走泥社以八木一夫为代表,《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将本是平放的器物转变摆放形式,完全脱离了实用性,让泥性语言得以纯粹的展示,还原出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拍、揉、捏、塑等种种痕迹。一九五四年“奥蒂斯革命”中的代表艺术家则是彼得·沃克斯,以《摇罐》作为告别传统的陶瓷作品,着重表现陶瓷本身的语言,将泥的率性从传统陶艺里解放出来,泥土浴火重生,自然地开裂、缩釉,这在当时引发了许多争议,同时也撼动了世界。马克·路佛德的陶瓷作品则是从微观视角展现宏观世界,将陶瓷的极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代陶艺不再以容器为中心,而是从材料语言本身出发,将泥性的率真发挥出来,转换成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能够引人深思,进而使得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关于马克·路佛德

马克·路佛德(Marc Leuthold),1960年出生于纽约基斯科山,1985年获得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美国北卡罗莱娜大学美术硕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艺术学教授,是全世界范围内仅有的四十位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之一。他的作品以陶瓷雕塑而闻名。作品曾参加过多项国际展览,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奥马哈贝美斯现代艺术中心等权威机构收藏。

马克·路佛德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即轮盘(Wheels)系列、锥体(Cones)系列和受体(Receptors)系列。他的父辈由欧洲移民至美国,曾经做过有关纺织与设计的工作,尤其是母亲制作的精美纺织品显现出了无限的激情与创造力,所以其作品受东西方多重文化的影响。轮盘系列主要是他对几何圆的理解,锥体、受体系列作品都是与生物学有关的范畴,这些系列主要关注人,以微观世界的视锥细胞、受体细胞窥见宏观世界。

他在各种泥土体中雕刻造型,将泥土的极限性表现出来,即柔韧性、延展性、装饰性以及陶瓷的脆弱性。他将泥盘晾至合适的干湿程度,再进行雕刻,雕刻出的线条实际上是薄如纸的泥片,线条柔美律动又富有韧性,而泥片从中心向外发散不断延展,同时边缘薄也体现了它的脆弱。变幻莫测的精致线条让他一直探寻着不同的形式。他除了大量使用陶瓷作为材料,也运用青铜和玻璃探索雕塑的可能性,有时候也做悬挂的装置作品,在物质和概念上打破了材料媒介的边界。

其轮盘系列作品体现的文化涵义是多重的,形制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璧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为圆盘,中心的圆孔抽离出向四周发散的线条,多为不同程度的柔美曲线,但却隐含了一丝刚毅在其中。这些圆盘的直径尺寸从几厘米到一米多不等,有时是高浮雕,有时是浅浮雕或是平面。马克·路佛德在自述中提到“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雅各布·柏麦最早开始使用几何圆形图形表达其宇宙观,同样,我的雕塑作品也是试图以微观的体系来表现一个宏观世界”。他也提到自己的作品中有“太阳轮盘、机械齿轮、生活中呈发散形的造型,以及风与水形成的波浪”。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诸多界限中成功开拓出一个独特的空间,重新阐释了陶瓷这种创作媒介,并通过对此媒介加以使用,以微观体系展现出一个宏观世界。马克·路佛德在作品中常采用手工雕刻和造型来打造不同形式的作品结构,轮盘系列的作品,他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或许相似,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次尝试都是新的作品。

马克·路佛德的轮盘系列作品在制作上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尺寸大的轮盘系列作品直径可以达到一米多,作品边缘薄的地方如纸页,制作烧成的难度大,将陶瓷的极限展现出来。他以其精湛的雕刻技术,待泥坯干湿得当时进行雕刻,用较粗的阴刻线雕刻整体轮廓,再用细阴刻线陪衬它的整体走向和趋势,将陶瓷的极限性表现出来,作品正面呈现了极细、富有韵律、向外发散的线条。圆盘的边线似乎可以一直向外扩散,将超然的禅意蕴含于其中。轮盘上带有曲线的槽沟,雕刻块面的组织结构伴随凹槽产生了运动,蕴育出多种方向的“势”,营造出引导视线的韵律感。

三、马克·路佛德陶艺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马克·路佛德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不仅仅表现在超大作品尺寸以及难以成型的陶艺技巧上,更多地是他把陶瓷作为媒介的重新阐释,打破了人们对于陶瓷坚固、易碎的固有印象。将陶瓷的柔韧曲线展示出来,不断延伸陶瓷艺术的边界,作品呈现出了对微观、宏观世界的理解,涉及到了哲学与生命。运用绚丽的釉色做不同的尝试,错综复杂的线条却似乎顺序性极强,给予人愉悦的视觉享受,拓展了陶瓷的艺术魅力。系列作品似乎在重复,但却无法复制。

地球的造型影响了他对这些圆形作品的造型,是多重文化的表现。轮盘系列作品是以圆为整体造型,几何圆形的出现主要是对于太阳的崇拜,太阳崇拜引发了人类崇尚圆形。圆作为概括的几何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堂的天窗、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以及古铜钱、车轮、日晷等。轮盘系列作品多运用几何图形——圆形来表达宇宙观,作品呈圆盘状,色彩丰富,中心常出现一个圆孔,从中心延伸出来刚柔并济的抽象线条,表面刻有许多沟壑凹槽,有较强的韵律感,试图以微观体系来体现一个宏观世界。其艺术语言有很强的代表性,给人的视觉冲击较强,整体造型以及肌理有独特的识别性。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深刻,线条与色彩占了主要原因,线条看起来错综复杂,实则井然有序。

锥体系列和受体系列联系性更强,这两个系列都是生物学范畴,扩充了作品的微观世界。椎体、受体系列与人的视锥细胞、受体细胞有一定关联。马克·路佛德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有很强的代表性,整体造型以及肌理有独特的识别性。三个系列的作品既不相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锥体系列如果沿着它的边线剪开,即可发现它的展开图是轮盘系列的一部分,三个系列的联系不言而喻。锥体系列与视锥细胞有一定联系,又是抽象的发展。在当代陶艺的发展中,思想和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马克·路佛德作品中的造型特征是形态自由度较高与浓重的抽象意味的集合,东西方文化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马克·路佛德的作品极富装饰性,具有独特的肌理语言,抽象的线条形式感强,将点、线、面中的线运用得当,其作品中雕刻的线条有一种音乐的韵律感,每一件似乎都谱写了一种旋律,悠扬灵活,赋予了线条生动鲜活的生命力。线条语言单纯但独具个性,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通过线条的支撑将韵味传达出来。线条整体呈现的肌理有一种历史感,其作品的线条不同于平面线条的是:他的线条在空间中,具有深度,如果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那马克·路佛德的作品是变化无穷的。紧凑的线条从中心向外发散,处于边缘的线较中心疏散很多,线条构成的肌理让他的作品感性与理性并存,柔美的线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总体来说,马克·路佛德的作品造型手法多样,所表现出来的陶艺作品包括彩绘和雕塑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将陶瓷的极限美展现了出来。他的作品受中西方多重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他作品冲击力强的原因之一。作品中的线条节奏感鲜明且富有张力。马克·路佛德的陶艺系列作品在不断探索陶瓷的可能性,也为当代陶艺丰富了篇章。

参考文献

[1]路佛德.物质的转化——马克·路佛德自述[J].中国陶艺家,2007(1):16-23+2.

作者简介:高源源,硕士,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级艺术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实习编辑:甄苗苗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还可以走半步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Part 1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