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以北京印刷学院红色出版史教育为例,探索尝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育人新路径,为学子思想引领把准方向。
一、以红色出版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重要性
回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红色出版事业发挥了凝聚力量、团结人心、振作士气、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立即着手创办出版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出版马克思主义及相关著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及主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央出版局作为苏区新闻出版中央管理机构也随即成立,十年之间领导苏区出版书刊达到七百多种;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版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各地新华书店日益成为解放区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建国前夕,全国已建立新华书店分支店700多处,职工8000多人。红色政权下的红色出版传统,作为新中国出版的历史源头,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很多青年学子奔赴延安学习和参加革命,不少都是受到了进步读物的潜移默化和感召,红色出版力量在思想引領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红色出版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必要性
高等院校特别是首都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从新闻出版业政治属性看,新闻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新闻出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线,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
从首善之都政治地位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北京市领导在很多重要会议中也强调:北京高校作为首都高校,更应该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大局、看问题。作为首都单位,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上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为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高等院校使命职责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高校办学治校首要之义。
从出版高校办学特质看,北京印刷学院是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专业覆盖新闻出版全产业链的首都高校,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要求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必须加强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
三、以红色出版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保障性
一是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良好互动。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整体根据新闻出版类学科专业特点,把出版史中蕴涵的党史、国史、革命史、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等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红色出版故事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教育。
二是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形成各方同向发力的思政育人合力。按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课外与课内教育相结合,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相结合”思路,致力于提升思政教育活动吸引力、凝聚力以及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依托丰富党建实践活动,探索新主题新成效的党建思政工作新品牌。先后选取100种有代表性的红色报刊、机构、人物,先后分批组织100名学生、50名教师参与其中。活动形式丰富,既有深入攫取资料的理论学习、又有利用新媒体的成果宣传、还有各类平台的活动宣传以及京内外的红色主题实践。
四、以红色出版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生动性
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通过红色出版史教育深入开展,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在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信念。
在理论成果应用方面,编辑了一套“红色出版史”系列材料,将“红色出版史”等内容融入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中积累的文献、文字材料、书稿等重要成果将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特色课教学的参考用书、教材和案例库。
在党建品牌锻造方面,以红色出版史教育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活动数次得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社会实践获得北京市青年服务国家一等奖,获批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项目,获得学校党建特色项目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积极扩大新闻出版先锋号等红色活动社会影响力和受益面。师生撰写了200多篇以出版故事、出版人物、出版机构为主题的优质红色文章,也是对历史沿革由远及近、思想引领由表及里的红色文化重要传承。
以红色出版故事的鲜活案例,通过“面对面、键对键”地与学子们交流交心,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等问题,为新时代新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简介:
李柴非(1983-7-23)性别;男,籍贯:安徽太和人,民族:汉族,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
备注: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红色出版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9ZX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