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生态审美意蕴及其对生态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启示

2020-07-14 15:28李大西
美与时代·下 2020年4期

摘 要: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创了我国电影3D技术与生态审美话题融合的先河。影片从生态审美视角出发,以艺术化的高科技手段来表现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品所传达的对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生存困境的探索与思考,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启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当下的生态影视作品创作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态审美意蕴;影视创作

一、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所体现的生态审美意蕴

以美学视角观照并反思生态问题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是当今生态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用影视作品对这一观照和反思进行呈现,则是艺术介入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创作者心目中“生态美”的范型,也向观众传达了他们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求和”之道。

(一)世界的本真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

世界是一个由万事万物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自然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与和谐形式,既是它固有的形态,也是其生态美的具体体现。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体事物当中,也体现在个体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互相融合、互相扶持、互惠共生的关系之中。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讲,这种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诸多层面。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创作者创设的漂流过程是在一个远离文明社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是一个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在那样的场景里,人与动物、人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被赋予了“整生”的理念,事物之间没有主客分别,派、老虎以及周围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和谐共生的关系。派的生命历程所呈现的状态是与大自然融通的状态,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形同于自然的痛苦与绝望,体现因自然之生而生、因自然之亡而亡的逻辑。派与老虎之间这种生死相依的关系表明,它们双方之间彼此依存,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先死了,剩下的一方也将难以生存下去。没有了老虎的存在,派便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他的生存意志就会因孤独加剧而不断被消蚀;与此相类,如果没有了派的存在,老虎最终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死亡。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确立,在升华老虎(动物)的主体性地位、体现老虎的生态价值的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和谐理念。

当然,影片所揭示的“和谐”理念并不单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还体现在人自身对“生态和谐观念”的认知和认同方面,这从电影中派对老虎生命价值认同的演绎过程就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派在童年时期曾说过,动物也有灵魂并且自己曾从动物的眼里看到过,所以,当派得知动物园里来了一只新的老虎后,他内心渴望想去跟这只老虎说“Hello”,并与之成为朋友。然而,他的父亲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告诉他,老虎不是人类的朋友,从老虎眼里看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受父亲的影响,派从当初对老虎的平等友善转变成防御与对抗。所以,当海难发生后,当派看到海面上挣扎的正是老虎理查德·帕克时,正在进行救援的派对它充满了敌意。老虎理查德·帕克为了寻找食物而掉进海里挣扎的那一刻,派曾想用锤子摆脱它,但在与它的眼神接触中,派仿佛看到了它与自己相类的灵魂:同为生命,同为生存而挣扎!从那一刻起,派放下了敌意,走上了与老虎平等友好的“复归”之路,这是一种认知模式的回归,也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派在与动物、自然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生命平等”的价值意义。

影片用鲜活的事例告诉人们,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生命,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主客之分,也没有谁更优胜于谁的设定,事物相依相伴、互为依存才是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人类必须有这种认识与理性。

(二)生命之美在于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交相辉映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生态美景。这既体现在对自然优美风光的呈现上,也体现在派与老虎的关系从开始的敌对、对抗关系转变为后来的互相依靠上。而派与老虎关系的转变,实际上寄寓了自然美与人性美交相辉映的生态美学理想。在漂流的过程中,派与老虎所达成的共鸣与默契,反映出的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互助平等关系。利奥波德指出,“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常常只停留在一种欣赏自然风景的表面上,只有达到了一种在精神上同大自然交流的境界,审美才是更为深刻的”[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通过镜头展现了自然生态之美,更重要的是渗入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共鸣。首先,影片中,老虎理查德·帕克象征着大自然,整个漂流的过程所寓意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直接交流的过程。面对生存危机,派完成了自我角色定位和人类角色定位的转变,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色(自然中的生命)与大自然进行交流,感受并体悟大自然的生命之美,派作为人之本性中潜存的自然天性得以自由地释放和敞开,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本然的融合。其次,影片并没有为了展现人与自然的亲近而刻意回避老虎理查德·帕克作为动物所具有的兽性,而是尽量去展现其“最自然”的状态,即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合天然”的有理、有节、有度的状态。在漂流的过程中,派与老虎理查德·帕克虽然相处融洽,但它们之间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比如他们之间有默契的领地划分,谁也不侵犯谁,呈现着荷尔德林诗歌所表现的“依于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2]。正是这种既融洽又保持一定距离的和谐,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宇宙规律,彰显了人性美与自然美的深度融合与交相辉映,折射出了生态美的别样光辉。

(三)艺术美是“生活化”與“艺术化”的契合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带有“探索”意味的生态题材电影,它呈现了“生活化”与“艺术化”的高度融合。“生活化”赋予了它真实、鲜活的能量,而“艺术化”则造就了它诗意的品质。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它给人的感受都是合生态审美境界的,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心灵的交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对话,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态画面诗意化

电影属于视听艺术和空间艺术。一部成功的生态影视作品要想真正实现传达人类生态理想的意愿,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把生态意蕴形象化是它必须完成的工作。通常,我们所看到的生态类型的影片,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大多会采取“悲剧式”的结局来呼唤人们尊重自然,尊重非人类自然物的生命权力与生命价值,比如好莱坞大片《后天》,就是以一场末日浩劫的画面来展示生态危机的悲剧。很显然,与以往“悲剧式”的生态影片有所不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一种诗意化的生态画面来诠释生态文化,它通过追求画面的深度与美感来展现意境的隐喻美。在影片的视角画面中,镜头的重点聚焦不仅在派与老虎的身上,同时也在大自然环境上。如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多种多样的生命元素和谐共处的生态美景:明媚的阳光闪烁于叶片间,在空气的流动中,树木茂盛,蓝天悠远,自然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同形态的生命宁静安详……画面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灵动,为整部影片奠定了自然、亲切、美好的生态氛围,显示着一种极其协调的存在。这种协调的存在很自然地就把观众带进大自然和和美美的意境中,从而激发起一种亲切、祥和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影片对看似美丽却包藏凶险的食人岛的画面处理,同样沿用了诗意、唯美的风格。食人岛象征的是一叶扁舟、一片汪洋,而暴风雨、飞鱼、星光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元素,却在整体审美性的构图中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海洋世界,给观众以新奇的视觉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在影片生态画面的构图中,生命不分主次、彼此,世界多元统一的美学理念被充分运用到艺术构图之中,使生态美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有效发挥,万物的纯净、生命的和谐、自然的宏大在艺术性的画面中熠熠生辉,给人以极强的视角震撼。

2.生态话语审美化

生态文学、生态影视作品的价值,既在于它描写或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更在于它在“生态系统”中注入了“审美性”的东西,从而使生态系统升华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容易、更清楚地读懂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蕴,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生态话语作为生态文学、生态影视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审美中介,其审美化的正确转换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一部作品的生态内蕴,增加其生态思想的审美精神和诗性维度,避免空洞,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一部具有真正生态意义的生态文学或生态影视作品,“它的生态叙事既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具备了文学作为人学应有的情感和美感、温暖和魅力”[3]。

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其生态话语主要由音乐性话语与叙述性话语共同构成。如影片的片头曲《少年派的摇篮曲》,动听的音调与旋律不仅展现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同时也诉说着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影片的音乐基调从头到尾都是轻缓流动的,轻缓的曲调融合在生态画面的流动中,直抵人的心灵,使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油然而生。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话语,它一方面使画面之间的转换变得更加自然流畅,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深化了受众对画面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另外,影片中主线故事的叙述,也是影片整个生态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淡的叙述中带着审美化的倾向,诗一样的审美维度让故事既真实又充满梦幻色彩。

3.生态视角多重化

生态危机是一种全球性危机,如何应对生态危机和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而生态文化多元的客观事实也必然要求对生态理念的阐释与解读必须从跨文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艺术手段和审美方式诠释生态文化的影视作品不仅要体现文化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透过跨文明、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视角来演绎,从而使其生态理念更具有普适价值。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融合的角度出发,将东西方文化中历史的、社会的、地域的、宗教的因素进行选择与综合,建构出多元、立体、更具有普适性的生态观念。影片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文化的圈子,而是通过挖掘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以全球的视野和眼光对生态文化进行诠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融汇其中,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样被吸纳为影片的资源,构成其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如影片中对派的心理变化的展示:在遭遇海难时,派刚开始表现出的是恐惧与绝望,随着对环境的适应,派的情绪得到了平静;派对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态度,由原来的恐惧、对抗慢慢地转变为相依相融等。这些明显运用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二、影片对当今生态影视作品创作的启示

在生态问题研究中,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美学等学科都是生态科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柱。然而这些学科本身极强的专业性及其深奥的学理,对普通大众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将这些深奥的知识和理念转变为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形式,是艺术家的使命。生态影视作品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这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它借助图像、声音,将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美学等学科中的抽象概念、专业术语、深奥学理以及相关的生态信息与生态观念直接转化为形象,让它们变得直观且容易理解和接受。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尝试,对当今生态影视作品的创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合理选择和运用表现意象演绎一部生态主题影片,观念的树立非常重要。当人与自然和谐被看成是生态主题电影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之后,借助合适的生态意象,通过电影艺术的叙事逻辑和表现手段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出来,就成为电影制作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所谓合适的生态意象,就是能体现生态价值观念的自然和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和生态价值,但能否成为影片选择和使用的意象,还要看它是否能够担当起传达作者所要体现的生态价值和理念的使命。如果其所蕴含的生态意蕴经过深度理解和挖掘,被认为足以阐释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态价值观念,那么它们将被确立为“电影意象”,以适当的形式和时机呈现在作品之中,成为电影的角色、镜头和背景材料。这些角色、镜头和背景材料既是影片叙述的构成要素,也是影片思想内容的呈现方式,它们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为整部影片的氛围营造打好铺垫,也可以成为揭示生态主题的有效路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明显带有东南亚地域文化标识的背景材料,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整部影片叙述的基础,并对其所要阐述的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影片中,派和老虎无疑是最重要的意象,派代表“万物之灵”的人类;老虎则因其“百兽之王”的身份而成为寓意大自然的意象。派与老虎之间产生的矛盾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派与老虎之间的和解,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解。所以,它们在阐释影片生态审美内涵时,分量是很重的,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价值,隐喻着生态位与生态价值,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是生态范型理所应当呈现的状态。影片的这种对生态价值观念的理解以及为表现这种理解而进行的生态意象选择和运用表明,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建构开始,而意象意蕴的深度反映着艺术作品思想的深度,意象的审美属性决定着艺术的审美品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这种对意象的选择与使用,一方面是基于创作者对生态价值、生态理念的独到理解,另一方面则基于自己对艺术创作实践的领悟。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深刻地揭示与反映特定观念与理想,独特的社会观念与艺术观念同等重要,只有积淀了有价值的社会观念,拥有了独特的表现社会观念的艺术形式与才能,才有可能让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实现社会理想与审美理想的完美融合,这正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拥有的品质。

(二)凸显“诗意”,升华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

一般来说,在生态画面的展现上,生态主题影片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现生态主题和阐释生态思想,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一种是正面展现式,即通过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适合“诗意的栖居”的生态画面,呼唤人们珍惜“和谐家园”;另一种是反面展现式,即通过展现由于人与自然的互相对立造成生态问题引起人们的警惕并激发生态保护意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明显选择的是前一种。在浩瀚的大海中,即使只有派与老虎,画面看似很“荒野”,却极其唯美且饱含无尽的诗意。人的体验与自然生态的生命性相润化,影片以细腻优美的画面去展现并描绘人与自然不断融合、和谐的诗意美,让观赏者亲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的美好境界。生态主题影片的使命,一方面要善于凸显“人与自然”的“诗意”,另一方面要将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贯注其中,升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是弥足珍贵的,人要学会爱护大自然,平等对待自然中的事物等生态伦理道德与理性,然后通过“诗意”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更开阔的视角、更立体的层面给予观赏者启发与感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这部影片值得肯定的地方。

(三)重视不同文化的交流,展现本土特色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迹。在影片中,外显的跨文化元素与内隐的跨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各自显现又相得益彰,比如派的父亲是推崇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者,派的母亲则是虔诚的宗教教徒,而派则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同样,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西方“原罪”与“救赎”意识、佛教的“平等”观念等文化基因在作品中也都得到了呈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和文明的文化,尽管其表现形态各有千秋,其思想的源头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其内核却是相通的,其存在方式的多样性恰好反映了生态的多样性,其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弥补,互相启发,相辅相成,也恰好体现了生态发展的良性规律。不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毕竟是一部由中国人执导的电影,电影中所传达的思想,对形式美的追求与演示,叙事方式方法等更多地呈现“中国”或“东方”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的是,无论生态理论研究还是生态艺术创作实践,正视多种文化的交流,学会兼容并蓄是必须的,但艺术毕竟是独一无二的,在重视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本土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艺术创作不仅要学会结合自身的生态现实提炼生态文化,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独特的生态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才能确保在加强各种文化交流,形成宏观生态文化视野的基础上,发现和找到呈现本土生态文化的有效内容与形式,最终实现艺术是民族的,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创作理想。

参考文献:

[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8.

[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75.

[3]吴秀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J].理论与创作,2006(1):4-8.

作者简介:李大西,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