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润
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地理教材蕴涵着大量的思政教育的内容,本文从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如何将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地理课堂,为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融入;地理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那么如何能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掘地理要素,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一)地理要素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部分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元素,例如:辽阔的国家领土、多元化的地形地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53处独特、罕见的自然、文化世界遗产,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众多奇特、罕见的自然美景以及众多体现着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名胜古迹、宏伟建筑,都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们能够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感激发出来,进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在课程上教师在充满热情的去赞美和歌颂这些事物的同时还要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独特、罕见的自然景观形成的过程,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及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理性分析后会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持久和更深刻。
(二)地图学习强化领土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中国地图的识图和读图和绘图是学习的重点,在此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地图的精确性和严谨性,选择标准的权威的地图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一定要将南海诸岛、钓鱼岛、台湾、西藏等争议部分界定清楚,强调主权不可侵犯,领土寸步不让的爱国意识。
二、利用地理现象,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一)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
地理教学不仅讲授地理现象还包括社会现象,我國的地理教材还主要对我国人民利用地理环境、改造地理环境、发展生产、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介绍,例如我国人民在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兴修水利、治理河流中所做的努力以及获得的成就,还包括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与时俱进的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经济热点。教师在讲解到这些知识点时要将地理知识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解读联系起来,用地理知识分析国家正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以及通过实施这个政策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就,通过地理视角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正确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强化忧患意识,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突出我国地理环境优势,而且也要提出一系列我国在资源、环境上存在的严峻问题,例如:大气污染,雾霾横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开发难度大、土地沙化,耕地面积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等等问题。通过教授这些内容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不仅要提出我国在资源、环境上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产生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尽行充足、客观的分析后,经过学习小组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途径,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学生了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例如:教师讲授到大气污染的问题时,可以重点提出学生们有深刻切身体会,深恶痛绝的“雾霾”现象,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在雾霾天气中的体会,进而引导学生经过学习小组讨论提出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减轻雾霾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自己在治理雾霾中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力的努力,教师总结点评,并给出目前我国在治理雾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努力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能很好的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能从自身力所能及的努力做起,来应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渗透道德教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展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社会调研、参观访问、野外考察等形式,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些课外活动灵活、生动,趣味性强,学生更加愿意参与。
(一)社会公德教育
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风景名胜区考察,考察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和景观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游客在景区游览时会有哪些不文明和不恰当的行为举止,例如:随意涂鸦、乱扔垃圾、攀爬树木、排队加塞儿等等行为,在发现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不文明行为会对景区环境和人文古迹有哪些不良影响,还要分析这些不恰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找出杜绝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办法,引导学生不管在旅游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杜绝不文明行为,提高个人素质,并且还要能劝导和制止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还能通过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家人、朋友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环境道德教育
通过设计专题类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内,调查学校的食堂“光盘行动”的推广效果,调查学校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学生宿舍、食堂节约用水的情况;调查教室、宿舍是否存在浪费电力情况等。在校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本区域企业污水排放以及水体污染的情况;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考察活动,调查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情况等等。通过调查,从而更好地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地理教材蕴涵着大量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在地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期望地理教师能够加强重视,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邓兴.地理学科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6)
[2]柯兴生.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国情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