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中送管体位改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研究

2020-07-14 15:28莫红燕周福心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新生儿

莫红燕 周福心

【摘要】 目的 探究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送管体位改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 62例行PICC的新生儿, 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1例。对照组行常规偏头法置管, 实验组行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平均穿刺时间;导管尖端易位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实验组置管成功率96.8%高于对照组的80.6%, 平均穿刺时间(8.00±1.21)min短于对照组的(12.00±2.71)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易位率3.2%、非计划拔管率3.2%均低于对照组的22.6%、1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常规偏头法置管, 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缩短导管留置期间平均穿刺时间, 降低导管尖端易位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 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临床推广与普及。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送管体位;常规偏头法置管;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7.038

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 循静脉走向到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的置管技术[1]。该法因其可有效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 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 故能迅速冲稀化疗药物, 可有效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事实上, 较之于普通的外周静脉导管, 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小等一系列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 PICC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如若置管不成功, 不但会加重患者的痛苦, 同时亦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故在PICC过程中, 选择合适的体位送管方式对于保障PICC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于本院出生的需要行PICC的新生儿62例, 通过系统探究新生儿PICC中送管体位的改良与导管异位的关系, 以期为新生儿PICC送管体位的改良提供参考借鉴及理论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2017年1~9月收治的62例行PICC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1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6例;平均胎龄(38.4±2.2)周, 平均体重(2.56±0.92)kg。实验组中男16例, 女15例;平均胎龄(37.9±2.4)周, 平均体重(2.82±0.86)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62例患儿家长均明确研究意义, 自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患儿因病情需要, 需建立中、长期静脉通道;②患儿无先天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③新生儿家长明确研究意义, 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①新生儿出生后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 或者其他先天性疾病;②新生儿家长配合度较低, 无法明确研究意义, 或者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行常规偏头法置管, 即将导管插入到计算深度后, 予偏头固定, 随后继续进行置管, 使用X线行颈胸片检查, 查看X线颈胸片管端的位置, 记录导管尖端易位发生情况。

1. 3. 2 实验组 行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 即将导管插入到计算深度后, 不予偏头固定, 随后继续进行置管, 使用X线行颈胸片检查, 查看X线颈胸片管端的位置, 记录导管尖端易位发生情况。实验组患儿除送管体位方式与对照组患儿不同, 其他诊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均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1. 4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平均穿刺时间;导管尖端易位率及非计划拔管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平均穿刺时间对比 实验组置管成功率96.8%高于对照组的80.6%, 平均穿刺时间(8.00±1.21)min短于对照组的(12.00±2.71)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导管尖端易位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对比 实验组导管尖端易位率3.2%、非计划拔管率3.2%均低于对照組的22.6%、19.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受益于我国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医学的发展也同样日新月异。较之于普通的外周静脉导管, 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以及留置时间长等一系列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就有报道将PICC应用于新生儿治疗[5], 而这受益于PICC的发展, 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体重儿提供了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 该法一方面减少了药物渗漏所致的皮肤感染和坏死, 另一方面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了医疗费用, 避免了开放静脉治疗对新生儿刺激大、保留时间短的缺点, 故而能有效提高了早产儿的成活率和生命质量。基于此, 有研究认为PICC是救治新生儿的有效生命通道, 也是救治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重要支持技术之一[6]。

相关研究表明[7], 较之于常规偏头法置管, 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显著降低了导管尖端易位的发生。事实上, PICC发生导管异位与穿刺时体位的配合、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血管的选择以及是否强行送管等具有一定的关联[8]。单但本研究在上述结论基础上, 系统论证了PICC送管体位同样与导管尖端易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提示相关医疗工作者, 行PICC时, 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前提下, PICC送管体位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需引起重视。此外, 本研究亦论证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由于新生儿其群体的特殊性, 如若置管成功率降低, 不仅会显著增加患儿痛苦, 同时会加大临床诊疗的难度, 而经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的成功率较高, 因为具有对患儿影响小, 诊疗效率高的优势, 而更具有实用推广价值。最后, 本研究发现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对降低平均穿刺时间及非计划拔管率亦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从该法的可行性方向论述, 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无额外时间及成本投入, 仅需建立健全完善的操作规程,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使得相关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的操作要点即可。故基于此, 本研究认为较之于常规偏头法置管, 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缩短导管留置期间平均穿刺时间, 降低导管尖端易位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 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并且从可行性上分析, 该法操作简便, 无额外时间及成本投入, 具有可操作性, 故而值得在临床大面积推广及全面普及。

综上所述, 改良体位不偏头法置管在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期间平均穿刺时间长短、导管尖端易位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的优势, 但是本次研究并未对PICC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探讨, 后续建议深入研究PICC中送管体位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以期为新生儿PICC送管体位的改良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汪彦潼. 浅谈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干预.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8):127.

[2] 郑莉华.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4):22-24.

[3] 廖和平, 贺连香, 李文, 等. 经股静脉置入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11):102-105.

[4] 张秋红, 潘小莉. 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比较. 河南医学研究, 2019, 28(18):3441-3442.

[5] 刘国艳. 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吉林医学, 2019, 40(12):2927-2929.

[6] 韦艳红, 王楠楠, 薛梅.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7):182-185.

[7] 易纪津, 姜东梅, 成丽芳, 等. 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在调整新生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16(5):118-121.

[8] 施源. 妇幼保健院开展新生儿PICC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 25(7):18-21.

[收稿日期:2020-03-19]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抚触的临床意义
这几招教你有效预防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新生儿早期保健
新生儿窒息分为哪几种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