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城记》中的博爱与救赎

2020-07-14 02:32安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城记救赎博爱

【摘  要】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双城记》,是他的经典之作之一。狄更斯为了宣扬一种爱---博爱,塑造了曼内特医生,卡顿,达尔内,露西等人物形象。博爱是狄更斯自身的精神追求,也是《双城记》的核心思想。这种博爱精神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被扭曲了的心灵。卡顿的救赎与被救赎,也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重点刻画的。西德尼·卡顿不仅仅要拯救露西,拯救曼内特一家,而且要抗衡杀戮的逆流,呼唤人类的良知。一个被社会排挤、遗弃的青年,却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以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来救赎社会。

【关键词】救赎;博爱;社会

引言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双城记》开篇这段话,十分贴切地表现了描绘的社会。用爱消灭恨,用爱、宽恕来和解。这种博爱精神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互相谅解,而且可以使人们被扭曲了的心灵得到救赎。

1.露西之现---对卡顿的救赎

在认识露西以前,卡顿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的,甚或只是本能地生存着,他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的家庭,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爱情。可能是因为他过早地失去父母,过早地体会人生的困苦,过早地看透人世的悲凉。他之前的生命,跟着一个典型的市侩打交道,生活里都是类似的人。但是他自己偏偏没有被同化,异常的清醒着。所以他格外痛苦,他心底没有放下过善良,但在身边他看不到善良。他就这样聪明而沉淪颓废的生活。

因此,卡顿感觉在这世上他是孤苦伶仃的,他不属于这个冰冷的世界,没有人懂他,没有人真心关心他。他完全迷失了生存下去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自暴自弃、孤傲颓废、无法自拔。他已经讨厌了这个自己、厌倦了这种生活、憎恶了这个世界,他奄奄一息、生无可恋。他甚至很快就会失去生存下去的乐趣和动力,会自我走向人生的毁灭。

而露西的出现就像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的一缕曙光,照亮了迷失自我的卡顿、照进了他那日渐冰冷的内心,让他认识到这世上还是存在善良的人的、还有美好的事物的,让他感受到了异性的温情和家庭的温暖。露西就是卡顿的寄托,是卡顿生存下去的意义和动力。

2.卡顿之死---对自身的救赎

而在爱情中,很多东西都不讲道理。所以当那个人出现了,善良温柔,又恰好美丽,他没有理由不喜欢。卡顿的表白十分精彩,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有多珍惜跟露西的这种关系。就这样,卡顿大胆地向露西坦露了心声,不求露西给予任何的爱情的回报和同情的怜悯,只求得他能为她的幸福做任何事情,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多年以后,当卡顿毅然决然地要以身换身、成全真爱、慷慨赴死的时候,他回想起当年他曾真心地向露西告白过,这就是他人生里最幸福的事情。他能为他所爱的人去牺牲是他对爱情最好的追求、对爱人最挚烈的感情、对人生最完美的结局。卡顿为爱献身是心甘情愿的,是心满意足的,是无所畏惧的。因为他坚信,露西会永远将他铭记于心的,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了,也是对他灵魂最好的慰籍与救赎了。

对于卡顿之死,我们退一步来看。尽管卡顿爱露西,但他自己认为,他不配露西,他和露西是不可能的,他是不可能给露西幸福的。他没有试图去改变自己,去做一个能配得上露西的人。作为读者,我们可能会很诧异卡顿为什么不痛改前非去追求露西,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不到离开他那醉生梦死、消沉萎靡的生活,还是骨子里就认定了他不配,或是他清楚露西根本不会爱他,亦或是他根本就不敢去触碰宛如天使的露西,担心他会玷污了圣洁的露西。我不禁会想,如果没有达内这个人,卡顿会不会去追求露西。在我看来,答案可能还是那样,不会改变。可以说,卡顿对生的欲望,从来都没有那么强烈。

更令人感慨的,他在绝对凄苦的心境里,去找她走过的路,边走边想,她踩过哪一块砖,哪里有她的气息。可见,露西对他而言,是慰藉心灵唯一的方式。任何一点点与她的接近,对他都是欢欣鼓舞。他其实把她看的比自己重要。所以,一旦她遇到事情,他会尽力帮她,是肯定的。在得不到的苦,生命的迷茫,以及渴望死有所值下,他会去替代达奈,真的一点不奇怪。

3.卡顿之死---对社会的救赎

卡顿的救赎是在揭露恐怖、暴力的罪恶,体察受害者的心灵创伤的基础上实施的,也是为了遏制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革命狂潮。人们为卡顿的崇高行为而感动,同时也会深思,怎样去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残害生命,特别是残害无辜的生命,无论以什么借口,无论以上帝或是以撒旦的名义,都是人类的良知和社会的文明所不允许的; 不管是谁这么做,必然要为其倒行逆施、胡作非为付出相应的代价。历史最终会做出公正的裁决。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使用了很多的对比手法,反映了阶级的特点及状态。在农村,一边是贵族永无休止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而一边则是农民无知却又可怜的生活;在城市,贫民窟到处都是小孩老人,脸上仿佛都刻画着由于长期饥饿而形成的削瘦脸型,而另一边的贵族们却慢慢地拿起茶杯,品着奢侈的茶,还时刻显露出不满的表情。这一幕幕都深深印在读者的内心世界。

然而,狄更斯对于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他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革命就像一场灾难,盲目地杀害无辜。仇恨使人疯狂,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造就了疯狂的革命,最终伤害了所有人。

一个被社会排挤、遗弃的青年,却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以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来救赎社会。卡顿的救赎,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重点刻画的。狄更斯如实地以无限的深情描述了刑场的场面,完成了卡顿由死颂生、由死到生的辩证转化。书的最后是卡顿的预言: “我现在做的事,比我所做过的事要好得多,好得多,我现在要去的安息处,比我所知道的要好得多,好得多。”博爱哺育大智,大智必生大勇,卡顿的救赎是博爱,是大智、大勇的崇高行为,狄更斯奏响了博爱的最美篇章,最充分地宣扬了作家人道主义的理想,最理智地表现了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

参考文献

[1](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曾克明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2]贺润东.绵阳: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 30卷)第4期,2011年 .

作者简介:安平(1999.05--),女,吉林人,朝鲜族,本科,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猜你喜欢
双城记救赎博爱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